葫芦岛市绥中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12-05-28 葫芦岛市绥中县统计局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县基础教育学校共有303所。其中小学151所、初中30所、高中3所、特教1所、幼儿园118所。高中在校学生10028人,初中在校学生20299人,小学在校学生39385人。全县中考报名4696人,从各校录取数的分布情况看,铁路沿线、北部山区同等区域内的学校,录取数的差距不是很大,教学资源已逐步向均衡化发展;高考成绩有了新突破,专科以上上线率达98.5%全市名列第一,全县高考600分以上人数高达58人,全市名列第二。普通高中招生3530人,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到100%,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达54%

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启动兴建的大王庙镇、范家乡、小庄子乡、高甸子乡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工程于2011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李家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食堂项目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概算投资200万元,9月竣工交付使用;一高中塑胶操场于2011年年初兴建,建筑规模15300平方米,投资470万元,九月一日投入使用。优化干部教师素质,全县3500多名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的研究,达到专任教师的71%有108篇论文获市级优秀论文证书。有43篇教学设计、44篇课堂实录、18篇教学随笔、47篇学术论文、12篇教育案例,获得省级优秀科研成果证书。根据《绥中县2011年招聘中小学教师方案》要求,共招聘中小学教师295人,其中,师范类毕业生274人,非师范类毕业生21人。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我县成功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将县广播电视局行政职能与县文化局整合,并于8月中旬成立了绥中县新闻中心,为县委县政府的新闻机构。加大辽宁东戴河新区建设的宣传力度,并将其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2011年广播电视台报道辽宁东戴河新区建设的新闻稿件达到580多篇,新闻通讯部在葫芦岛日报《绥中新闻》刊发有关辽宁东戴河新区文章250余篇,文字达43万余字;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宣传报道,2011年广播电视台共播发相关新闻报道120多条,新闻通讯部刊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软环境等稿件150余篇,文字达30万余字。2011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7.69%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06%

文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县现有文化馆1个,艺术团1个,图书馆1个,剧场1个。截止到2011年底,共有16个乡镇完成了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乡镇综合文化站是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学习、会议的场所。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举行了颂歌献给党”歌手大赛(预赛和复赛)预赛人数到达200人。2011年6月24日至7月7日,绥中一高中体育馆举办“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艺作品联展”本次展览作品分书法、剪纸、绘画、民间艺术等,共计275件,参观人数近万人。编制完成绥中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绥中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工作已经结束,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45处,其中新发现202处,复查143处。

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卫生方面,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4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院23所。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60张。卫生技术人员154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80人,卫生防疫人员260人。2011年全县共有474854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以上,与2010年持平。年人均筹资标准为230元,比2010年提高80元,其中农民人均缴费30元,最大限度地提高参合农民受益面和受益度,降低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

体育方面,全年参加省、市比赛的领队、教练、运动员共83人次,荣获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9枚;省、市比赛派出裁判员9人次,为绥中争得了荣誉、提高了绥中知名度。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为中小学发放体育器材50余件,价值5万余元;为实验小学、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一高中、关东少林武术学校安装体育健身路径4套共计50余件,价值6万余元。积极为全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服务和技术支持,全年体育场向社会开放场次约500余场次,召开运动会及各级各类比赛20余场次,接待健身群众约30万余人次。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2011年完成西关路道路改造工程,该路全长1116延长米,路宽14米,铺设黑色路面面积15344平方米;市政广场铺装工程,铺装步道456平方米;北站广场铺装工程,广场建设面积5603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910平方米,硬化设施面积4693平方米,停车场为1140平方米,混凝土道路1438平方米。建设六股河公园工程,提升绥中县城品位,2009年11月份编制完成了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该工程建筑面积近5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50.36万平方米,铺装及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2010年5月10日工程开工,现已全部竣工并向市民开放。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加强。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1008吨,氨氮减排43吨,二氧化硫减排294吨,氮氧化物减排91吨。对已达标的工业企业加强日常监察,保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防止污染反弹,对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管理,达标率达100%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总户数219913户,总人口640211人,同比增长5.8%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24839人。本年出生人口5684人,死亡人口3763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072元,增长18.7%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49元,增长11.3%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997.3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905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311.3元,同比增长33.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3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1.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果。2011年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2个,床位数1696床。现有入院五保老人688人,全年发放保费217.4万元;分散五保老人2677人,全年发放保费457.6万元。2011年,全县“社会保险五险”累计参保19.66万人,征收基金2.94亿元,共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6亿元。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3万人,其中在职参保4.1万人,离退休人数为1.2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49869人,城镇居民参保5016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500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500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15000人;新型社会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万人,其中参保缴费人数22.3万人,参保率达85.2%领取待遇人数7.1万人,待遇发放率为100%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260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为1776人,待遇发放率为100%2011年全县有农村低保对象16565户24282人,月发保障金近171万元;城市低保对象3660户7154人,月发救助资金12001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