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蓝山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5-28 永州市蓝山县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33466万元,增长34.3%,比上年加快8.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775万元,增长34%;在总收入中,国税完成7772万元,增长35.4%;地税完成14788万元,增长51.2%;财政完成10906万元,增长15.6%。全年财政总支出为100704万元,增长25.2%。其中财政支农支出12199万元,增长3%,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482万元,增长16.2%。

存贷款余额较快增长。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7346万元,增长18.2%,比年初新增64305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52062万元,增长19.9%,新增58475万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0385万元,增长21%,比年初新增22672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2048万元,新增1470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8308万元,新增21174万元。

保险业发展减慢。全县保险保费收入8516万元,比去年减少3.2%。其中,寿险保费收入6098万元,减少9.8%;财产险(含平安财险和人保财险)保费收入1550万元,增长8.2%。

九、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和体育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5所,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小学23所,小学教学点120个。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为99.8%,初中毛入学率为119.1%。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539人,高中在校学生3977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522人,小学在校学生34705人,增长3.6%。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拥有乡镇文化站9个,文化馆1所,文物管理所1所,图书馆1所。文物藏品387件,其中一级1件,二级17件,三级51件,图书馆藏书5万多册。新华书店出售各类出版物221.1万册,增长39%。

卫生事业发展平稳。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1个(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各1所,拥有床位总数809张,比上年增加43张。全县卫生工作人员1795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村358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32.47万人。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县拥有电视台1座,差转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9%。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

体育事业有新进展。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及周边县(区)群体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7月组队参加在宁远县举行的永郴两市六县“和美边界行”男子篮球邀请赛,荣获优秀组织奖,三分投篮比赛第一名;9月参加湖南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中荣获健身秧歌三等奖,在参加河南焦作市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青天河杯”夫妇门球赛中,我县曹佐德夫妇荣获金杯奖;10月在参加永州市太极拳比赛中荣获团体太极剑三等奖、个人42式太极拳冠军,在参加中国门球冠军总决赛湖南省分赛区暨湖南省第十三届门球锦标赛中荣获第五名;12月在参加永州市第四届机关单位乒乓球比赛中荣获团体第三名,邱玲荣获女子科级组单打第三名。

十、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经上级统计部门初步审核认定,2011年,我县单位GDP能耗0.993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43%;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549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7.81%;单位GDP电耗749.9千瓦时/万元。初步测算,2011年全县化学需氧量为8616.8吨,削减率为10.99%,氨氮排放量为1044.6吨,削减率为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46.2吨,削减率为13.3%,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67.8吨,削减率为5.6%,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111起,比去年增加26起,增长30.6%;死亡人数8人,比去年减少3人,直接经济损失58.3万元,比去年减少3.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36人,下降41.9%;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11起,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1人。

十一、人口、计划生育、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初步预计,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9.06万人,常住人口为32.86万人,城镇化率为38.39%,出生率为11.6‰,死亡率为6.5‰,自然增长率为5.1‰。

计划生育情况:计生委统计,2011年全县已婚育龄妇女人数76070人,领独生子女证人数3723人,出生人数4417人,死亡人数1394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5430例,其中绝育1577例,皮埋1例,上环2632例,取环81例,人工流引1134例。全年共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493万元,独生子女特别扶助金4.7万元,共有724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7068元,其中可支配收入16750元,比上年增长14%,总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10741元,增长9.1%;经营净收入2353元,增长17.6%;转移性收入3196元,增长13.9%;财产性收入778元,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82元,增长18.6%。其中,工资性收入2810.7元,增长23.8%;家庭经营收入3583元,增长14.5%;转移性收入691.3元,增长20.2%。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1555万元,增长8.5%,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31462元,增长12.9%。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199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食品支出4486.5元,增长25%,居住支出1139元,增长4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81元,增长17.2%,衣着支出1130元,增长10.8%,医疗保健支出707元,增长21.2%,交通和通讯支出1260元,增长10.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093元,增长55.7%,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403元,增长4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58.6元,比上年增加23.3元,增长0.6%。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分别增长-2.5%、21.25%和-6.6%。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3.86平方米。农村居民年末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12部,移动电话机102部,人均住房面积44.4平方米。

恩格尔系数。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4%,分别比上年下降0.1和1.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县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2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2.3万人。全年投入城市低保资金1469万元,保障对象5595人;投入农村低保资金2006万元,保障对象14734人,城市低保资金和农村低保资金按规定标准发放到位率均为100%。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