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共栽植各类乔灌木50多个品种,其中乔木1.7万余株,灌木4万余墩,摆放盆花12余万盆,新建绿地20.6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10年我区加快建设赤峰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运营步伐,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理。积极协调红山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开工运营。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对凯富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新泰和宾馆等6家锅炉进行治理,淘汰因老化冒黑烟的锅炉,改用煤转气锅炉,实现了二氧化硫减排12.16吨,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圆满完成了全区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把好项目审批关口,从源头上防止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全年共审批项目106家,其中餐饮业85家,洗浴业1家,小型加工业2家,其它18家。“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100%。认真做好12369环境热线服务工作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全年共接听了环境举报热线450次,其中噪声污染投诉211次,大气污染投诉229次,固体废物污染投诉5次,其他污染投诉5次,处结率100%,回访率100%。 八、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2010年红山区科技项目库储备各类科技项目30余项。今年新增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8项;科技人才储备库新增41人,共971人。在自治区第八届农博上,红山区共设置展位22个,参展企业18家,涉及新型农机具、环保节能新产品及新技术、农业新品种和新成果、优良种畜等领域60余项,现场交易额达630万元,意向交易额2400万元,发放科技宣传资料25万份,红山区涉农企业人员和广大农牧民3万余人次现场参观了农博会。2010年,共上报科技项目9项,争取上级扶持资金600余万元。今年我区继续培育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并申报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赤峰晨光变压器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赤峰天奇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力王工艺美术有限公司)。鉴定科技成果3项。获国家专利41项。在文中镇南大营子村培育发展了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在50个冷棚引进推广了倍肯、布纳尔番茄,长方红椒、长方黄椒四个新品种。积极组织科技周和科普宣传周活动。在科普活动周期间,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3次,开展各种技术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千余人次,展示展板60余块,发放各类科普资料6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余人次。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10年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10所,其中,小学37所,初中12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50所,特殊教育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60560人,其中:小学24999人,初中13257人,普通高中8689人;职业高中4255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9212人,特殊教育148人。有专任教师465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0年全区校安工程52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筑面积22.07万平方米。其中重建项目32个,建筑面积14.92万平方米;加固项目20个,建筑面积7.15万平方米。11月初,我区又有实验中学教学楼、实验楼、文钟二小教学楼等10个加固项目开工建设,建筑面积3.07万平方米。全区累计开工面积共计25.14万平方米。截至2010年末,全区累计竣工项目28个,建筑面积达到11.11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6.6万余册。基层文化站2个。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喜迎自治区第六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和第五届红山文化节为契机,精心组织了50余场次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文化活动。直接参与群众数千人,观众达数万人次。“草原书屋”项目进展顺利。成功争取到7家“草原书屋”建设项目,争取到图书、报刊、音像等制品总价值20余万元。截至2010年底,全区已累计建成草原书屋13家。继续加大了文物古建保护管理。对清真北寺进行修缮,总维修面积达680平方米,投资额180万元。配合自治区考古所继续开展了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保护与发掘工作。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正式入选“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为“2009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名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二十大新发现”榜首。坚持依法规范文化市场。加大对网吧等文化经营场所的检查力度。全年累计检查文化娱乐场所6000余家次,行政立案104件。没收具有赌博性质的游戏机电路板27块,停业整顿游戏厅1家,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10年我区进一步加强了疫情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坚持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春夏季易发传染病防控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各级各类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队伍建设。圆满完成了疫苗接种工作任务。2010年全区参合人数77408人,参合率为92.4%(户籍人口数),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报销起付线,分段报销比例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住院补偿封顶线统一提高到5万元。取消新农合家庭账户,全面推行门诊统筹和住院统筹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个,病床位898张,卫生技术人员1067人。 体育事业积极发展。2010年我区积极组队参加自治区级竞技体育赛事2次,组织各种群众体育赛事100余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二运会和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我区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运会获得8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民运会获得1枚金牌,1枚银牌。成功举办了红山区第三届职工运动会。共有来自基层和机关的64个代表队1145名运动员参加了18个项目的比赛。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我区继续争取农民健身工程及学校场地开放资金、老年人123工程项目资金,为中小学、社区、村委会添置必要的体育器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开展了免费监测1565人等体育惠民行动,开展群体体育赛事100余次,农民健身工程45个,全民健身路径15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533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0763人。总户数134171户。人口出生率7.78‰,比上年减少0.8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58‰,比上年减少0.63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7元,比上年增加1211元,增长8.56%;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比上年增加682元,增长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