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陇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达到67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年末本地电话用户达到14.14万户,年内新增电话用户1.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年末达到2.04万户(其中小灵通电话2643户);移动电话年末达到11.44万户,新增移动电话1.23万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544部/千人,比上年增长9.7%;每千人订有报刊达到46份。全县计算机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8634户,比上年增长14.9%。 六、商贸、物价 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品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按地域分,城镇实现零售额8.31亿元,增长13.9%;乡村实现零售额1.93亿元,增长12.4%。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8390万元,增长14.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38亿元,增长13.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2亿元,增长17.5%。 市场物价呈结构性上涨,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我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与上年相比上涨6.5%,涉及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呈“七升一降”态势。 七、非公经济和旅游业 成功举办了陇州社火艺术节,关山草原、龙门洞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编制完成关山草原和龙门洞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八渡高楼民居园、天成范家营民俗村。全县共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6%和8.7%。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39户,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4276户,同比增长9.1%;新发展私营企业26户,私营企业总数达到247户,同比增长4.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税收入再创新高。2011年,全县国税税收收入13258万元,同比增长10.5%;地税税收收入19893万元,增长37.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486万元,同比增长31.5%;其中:工商税收入7409万元,增长17.5%。地方财政支出8.90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317万元,增长13.1%;公共安全支出4899万元,增长13.7%;教育支出18284万元,增长29.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998万元,增长0.3%;医疗卫生支出8744万元,增长40.2%;农林水事务支出18538万元,增长14.2%。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步增长。2011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2.21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9.26亿元,增长18.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96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短期贷款6.50亿元,增长81.7%;中长期贷款5.17亿元,下降17.7%。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5941万元,同比增长9.7%。其中:财产险业务收入1638万元,增长36.3%;寿险业务收入4303万元,增长2.2%。全年保险业务支出1969万元,同比增长47.2%。其中财产险业务支出890万元,增长85.0%;寿险业务支出1079万元,增长25.9%。 九、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和卫生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5445人,同比增长1.8%;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561人,增长29.8%;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10908人,下降8.9%;全县小学70所,在校学生17940人,下降4.6%。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8.6%,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7.6%。全县高考输送二本以上学生760人,比上年增长36.4%,二本上线率位列全市前列。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8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城乡文化站(馆)16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到年底,全县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达到9927座,同比增长11.2%;通有线电视的村达到158个;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9256户,增长32.2%;其中农村用户达到17987户,增长45.2%;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8500户。有线电视播出节目达到48套,数字电视播出节目达到130套。 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依托国家扶持政策,医疗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全县卫生机构数26个,床位1009张,同比增长29.5%;其中医院床位625张,增长42%。全县卫生技术人员995人,增长19.4%;其中:医生356人、增长11.9%,护师护士300人、增长28.8%。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3所医院和19所卫生院及158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成投用,农村设医疗点16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达310人,其中乡村医生309人。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稳定。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强化管理、落实政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全县人口出生率9.72‰,人口自然增长率4.62‰。年末全县总户数76790户,比上年增长1.3%;总人口265165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农业人口235520人,占总人口88.8%。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达到107333人,城镇化率达到40.5%。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45人。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8946元,比上年增加1948元,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39元,比上年增加2744元,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9335元,比上年增加256元,增长2.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17元,比上年增加1147元,增长2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05元,比上年减少1247元,下降28.7%。 十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到年底,全县全社会从业人数达到15.45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3.22万人,城镇在岗职工人数1.05万人;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35万人,下降11.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95万人,增长3.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15万人,增长6.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9%,比上年降低1.49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45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14个。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县有11569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4.5%;12530人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增长8.3%;108994名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3356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比上年增长1.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971人,增长2.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217人,增长2.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到21.52万人;为2.95万农民报销住院费和门诊费3807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2395人。 十二、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 全县森林面积172.4万亩,森林覆盖率55.0%;全年降水量646.8mm,年平均气温10.8℃,最高气温36.9℃,最低气温零下13.4℃;年平均相对湿度73.0%,全年日照时数1748.8小时,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8.9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