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宁国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国市统计局 2012年4月8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加快推进“五区”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第一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04.7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41.4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比重为10.5:64.1:25.4,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2116元,折合6685美元。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6.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1万人,减少0.1万人;第二产业8.9万人,增加0.2万人;第三产业8.6万人,增加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8亿元,按可比价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增长8.5%,林业产值增长0.1%,牧业产值增长0.9%,渔业产值增长4.1%。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4万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产量13206吨,比上年增长5.3%。全年肉类总产量5.3万吨,生猪出栏21.6万头,生猪存栏11.5万头,与上年持平;水产品产量6430吨,增长4.0%;山核桃产量8150吨,下降22.8%。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万吨,比上年下降0.3%;农村用电量19732万千瓦时,增长11.5%;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3.3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1亿元,增长25.8%,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4.3亿元,增长25.4%;“三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3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2.9亿元,增长54.6%,其中我市的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159.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6%;分别增长37.7%、48.2%和58.8%;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10.1亿元,增长91.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7.3%,比上年提高37.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1亿元,增长47.2%;实现利税40.9亿元,增长73.3%;实现利润28.1亿元,增长56.6%。 全年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注册企业165家,截至12月底,开发区共有注册企业875家,其中工业企业56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70.1亿元,增长45.1%;实现税收收入9.6亿元,增长34.7%。 全市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5.8亿元,增长44.9%;工程结算收入13.4亿元,增长25.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7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6亿元,增长31.9%;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5.3亿元,增长18.0%;第二产业投资88.2亿元,增长31.6%,其中工业投资86.9亿元,增长58.3%;第三产业投资47.1亿元,增长34.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7亿元,与上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38万平方米,下降23.1%。 2011年,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项目建设落地年”活动,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中鼎新扩建、凤形整体搬迁、司尔特迁扩建等一批牵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工业项目进展迅速。省级开发区加速向河沥溪、汪溪拓展,港口生态工业园“一纵四横”主干道路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宣宁、宁绩高速的加快建设,宁千高速的即将开工,以及皖赣铁路扩能改造、直升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前期工作都在有序推进。 五、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56208万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19119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0.1%和12.6%;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7万辆,比上年增长20.5%,其中私人汽车1.8万辆,增长33.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1.8万户,增长4.7%;移动电话用户35.0万户,增长6.3%。每百人拥有电话120.6部(含移动电话),比上年增加6.2部;互联网宽带用户达59747户,增长73.5%。 六、商业、外贸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亿元,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市场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6亿元,增长17.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4.5亿元,增长17.3%。 全年进出口总额41084万美元,增长81.6%;其中,出口34083万美元,增长93.3%;进口7001万美元,增长40.4%。 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49.2亿元,增长47.9%;其中工业项目172.0亿元,占到位资金的69.0%;实际利用外资9751万美元,增长41.0%,当年新增外商投资项目1个,合同外资1500万美元。全市在建招商引资项目256个,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96个;在建招商引资项目中工业项目198个,占77.3%;农业项目13个,三产及其它45个。 全年共接待旅游者350.8万人次,增长28.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8614人次,增长31.4%;旅游总收入16.1亿元,增长25.1%,其中门票收入0.4亿元,增长12.0%。全市共有4A级风景区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7.0亿元,增长34.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1亿元,增长32.3%;全市完成税收收入22.9亿元,增长27.2%;全市完成财政支出25.6亿元,增长38.1%。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4.0亿元,比年初增加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1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5.0亿元,比年初增加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0%。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7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8亿元,增长23.5%;人身险保费收入1.0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0.9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0.5亿元,人身险赔付0.4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2家,其中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20家,科技服务机构12家。全年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5项。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0余项,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5项。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经费支出3.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