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江华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6-15 永州市江华县统计局

八、科学、教育、文化、广播

科技工作有新进展,三项经费投入增加。年末全县有乡镇科技管理单位23个,科技贸易机构1个,科研单位3个,科技专利申请项目40件,实施科技项目8个,到位科技三项经费40万元。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82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成人学校1所,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2年,初级中学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50所,村组教学点202个。本学年在校学生有62400人,其中:小学37311人,初中17121人,高中5612人,职高2148人,成人教育208人。全县共有教职员工3993人,其中专任教师3601人。普查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1603人,占79.8%;普通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1263人,占84%。全县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0%,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2.1%。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县有乡镇广播文化站22个,全年组织文艺活动1400余场次。图书馆总藏量66.25万册,公共图书馆总流通10万人次。组织开展送书、送科技下乡活动,共计送图书2000册,发放资料2500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800余场。2011年底止,共建设完成农家书屋342个,发放配套书籍共65万余册。

广播影视业加快发展。2011年,加大了数字电视发展步伐,新增安装机顶盒共1250台,完成码市镇、桥头铺镇的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开通了县乡光纤联网信号,扩大了白芒营镇网络覆盖面,新增农村网络用户200余户。自2008年成功举办《唱响瑶山》大型活动以来,今年又相继举办了《篮球宝贝》、《开心向前冲》等大型活动。江华电视台为打造“神州瑶都”开辟了具有瑶族特色的瑶语专栏节目《瑶风》;为打造“生态山水名县”开办了《碧水青山绘瑶都》专栏;直播了2011年瑶族盘王节开幕式活动及专场晚会,并为涔天河扩建工程奠基仪式制播了《魅力涔天河》、《幸福瑶都》、《瑶都“硅谷”投资热土》和《走进涔天河》等专题和系列报道。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江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九、卫生、体育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7个,其中:县级医院4所,中心卫生院5所,村卫生室310个。卫生系统现有工作人员1700人(不含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工作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93人。实有病床1377张。全年全县医疗门诊量69.69万人次,住院数4.53万人次,分别比2010年增长16.97%和2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参合农民40.92万人,平均参合率99.84%,共筹集新农合基金9411万元,新农合统筹基金支出9430.7万元,补助153596人次,统筹基金使用率99.92%。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种体育运动场所点314个,其中:田径运动场地24块,各种室内健身房14间,室内体育场馆1个,在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完成全县81个(篮球场)项目村建设。在全省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共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在湖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共获得2枚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县庆55周年时,在县体育馆举行县庆55周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县共有23个单位近100人参加,本次运动会设高脚、板鞋、押加、陀螺、脚斗、毽球等6个比赛项目,具有浓郁瑶族特色的本土项目—木棒球列为表演项目。

十、人民生活、人口和社会保障

社会建设不断提速,民本民生持续改善。以为民办实事为重点,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困难和问题。2011年城市低保2822户5368人,低保保障率9.2%,城镇低保户人均每月174.4元,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090.4万元;农村低保10880户25604人,保障率6.1%,人均每月83.9元,累计救助302881人,发放救助金2448.5万元;另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一次性物价补贴271.4万元及国庆临时补贴150.2万元;全县五保对象3069人,其中分散供养2763人,人均1500元;集中供养306人,人均每年4500元,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金513.9万元。同时,城乡低保户及五保对象在教育、电视收视费、水电费、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优惠得到有效落实。全年累计救助城乡困难居民38153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770.8万元,对城乡五保对象、95岁以上长寿老人发放日常门诊救助资金342万元。基本实现了对因病、因残特困家庭,因年老体弱特困家庭和在生存条件特别恶劣因缺乏劳动能力而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家庭的三类对象的应保尽保。

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8.91万人,共12.94万户。其中:常住人口41.3万人,农业人口42.29万人;女性23.1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2:100。全县出生人口8299人,出生率为16.99‰;死亡人口2764人,死亡率5.66‰;人口自然增长率11.33‰。计划生育完成手术10611例。14周岁以下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人数为4212个。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2011年随着国家不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津补贴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收入,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5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工薪收入9017元,经营收入2580元,转移性收入2460元,同比分别增长14.4%、10.0%和38.9%;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9809元,同比增长8.1%,其中:食品支出2748元。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总额28928元/人,比上年增长21.58%,其中:国有职工人均年工资29677元/人,增长13.32%。

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2715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工资性收入1179元,家庭经营收入1445元,转移性和财产性纯收入9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1元,其中: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分别占54.2%、14.4%、8.5%、4.9%。2011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9.2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5万人,比上年增加1306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8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4万人,新增1262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3万人。

备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