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7-31 常州市金坛市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实施“三年翻番、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面对外部复杂环境和国内政策调控的双重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为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惠民生,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

【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946元,依据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0210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7.2亿元,增长30.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增长28%。

产业结构不断调优。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4.1亿元,增长4.2%(可比价,下同);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3.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7.1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7.1:56.4:36.5调整为6.6:55.9:37.5,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1%。

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9.7亿元,增长34.1%,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1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4亿元,分别增长70.7%、41.2%、43.9%。

【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9.75亿元、0.31亿元、10.55亿元、13.01亿元和2.35亿元,分别增长10.9%、4.8%、25.0%、5.0%和8.0%。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44万亩,粮食总产量28.38万吨,增加1629吨,增长0.6%。全市完成多种经营产值37.2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1%。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31.47万亩,同比增长6.3%,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62.1%。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快,2011年全市新认定农业“三品”46只,总量达302只,拥有江苏省名牌产品11个、江苏省名牌农产品4个,全市农产品拥有省着名商标6件,常州市知名商标18件。产业化进程加快,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成为省首批认定的2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成功创建3个常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了渔业、畜牧、园艺3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

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直溪镇巨村和开发区九村高标准农田建设3200亩。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9万亩,完成工程土方量449万方;加固圩堤8公里,防渗渠衬砌50公里;新建、改造泵站38座1443千瓦;塘坝达标改造32座。

【工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工业实现总产值772.43亿元,增长18.2%,完成工业增加值180.62亿元,增长17.3%,工业增加值率为23.38%,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57.41亿元,增长28.8%,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5.11%。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部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39.91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31.56亿元,增长28.44%,产品销售率达97.18%。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98.25亿元、利润总额70.69亿元,分别增长26.4%和2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85.4亿元、利润总额62.67亿元,分别增长28.46%和29.08%。全年工业用电量28.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2%。

支柱产业贡献突出。新型材料业、机械电子业、纺织服装业、精细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27.1亿元、销售收入602.02亿元、利税总额83.35亿元、利润总额61.45亿元,分别增长25.8%、25.6%、27.6%、27.9%,占规模以上工业分别为95.4%、95.3%、97.6%和98.1%。

企业实力快速提升。2011年涌现出一批实力强、潜力大的优秀企业,全年实现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03家,净增14家,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新增常州市工业五星级企业3家(凡登、中盐、金昇),工业星级企业总数达10家,亿元企业共实现产值551.38亿元,增长3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3.8%。亿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纯光伏企业。

【建筑业】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38亿元,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76.49万平方米,增长4.87%。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3家,新增专业承包资质6家,装修装饰与施工一体化二级资质1家,截止2011年底,全市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共有11家,全年参建工程获“鲁班奖”1项,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4项,获常州市“金龙杯”优质工程7项。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3亿元、158.1亿元和4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22%和37.6%,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下降了2.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升了2.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中,五大产业投资合计完成111.7亿元,增长14.15%,其中新能源及电子信息业完成投资53.31亿元,增长151.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7.73%,比上年提高了25.67个百分点,兆晶光电硅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索拉特光伏玻璃、银晶LED光源、盛利维尔高硬复合材料等项目已竣工并相继投产;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完成2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5%,占服务业投资比重为54.12%,比上年下降了9.01个百分点,钢材物流城(二期)、天誉物流、宝盛园、金沙湾乡村俱乐部等服务业项目进展良好,八佰伴购物中心竣工开业。

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9.82亿元(省口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4.15%,比上年提高了17.5个百分点。亿晶光电、正信集团5.2MW屋顶电站均建成发电,采用世界一流自动化设备的亿晶500MW多晶垂直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金昇埃马克高端数控机床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奠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子午线轮胎项目正式签约。

【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3.58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09亿元,分别增长17.3%、20.9%。城乡消费共同增长,城镇、乡村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5.17亿元、11.5亿元,分别增长18.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