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三原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7-13 咸阳市三原县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的发展主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2011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33960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35000万元,同比增长7.6%;第二产业完成511600万元,同比增长19.5%;第三产业完成287360万元,同比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7:49.5:27.8。

2011年,物价增幅较高。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6.1,上涨6.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3.8,上涨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14.7,上涨14.7%。

2011年,全县民生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1280人,城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2019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922人,全年新增就业20412人,其中公益性岗位3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新农保工作深入人心,全县已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37914人;农村参加低保人数22913人,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建成74处农村供水工程,解决了农村25.16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75.5%。

2011年,“平安三原”创建活动继续深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广大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城乡建设步伐加快,98个新农村示范村建成,城区10余处文化休闲广场投入使用,临履2号桥建成通车,使城区的承载能力增强,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成使用,使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双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农业

2011年,全县加大高产创建力度,设施蔬菜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粮、菜、果、畜产业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40.48亿元,增长7.6%。

201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2.78万亩,总产19.4万吨,其中:夏粮36.18万亩,总产10.27万吨;秋粮26.6万亩,总产9.13万吨,其中玉米26.56万亩,总产9.02万吨。

2011年末全县果园面积16.8万亩,总产18.52万吨。其中:苹果9.91万亩,桃1.99万亩,柿子0.99万亩,葡萄0.97万亩。

2011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4.34万亩,总产83.22万吨。油菜2.9万亩,总产3741吨。

2011年,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年末,大牲畜存栏4.74万头,奶牛存栏7671头,猪存栏12.82万头,羊存栏16.74万只,家禽存栏174.64万只。肉类总产量1.41万吨,其中:猪肉8824吨,羊肉816吨,牛肉1380吨,家禽产肉量2732吨,禽蛋产量2.05万吨,奶类总产量4.58万吨,其中牛奶产量3.31万吨。

2011年末,全县乡村从业人员197145人,其中从事农业148931人,工业14214人,建筑业14569人。

2011年,全县耕地资源534831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98226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我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承载力明显增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的入驻,使园区发展的步伐加快,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2011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48.15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27亿元,同比增长22.4%,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7.4%。

2011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6.67亿元,同比增长29.62%。按属性分,重工业完成67.48亿元,同比增长23.95%;轻工业完成69.19亿元,同比增长35.66%。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市属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9.2%;县属完成119.14亿元,同比增长32.7%。

2011年,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五大支柱产业中:食品加工制造业完成产值33.63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4.61%;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7.08亿元,占比为19.81%;冶金建材工业完成产值31.01亿元,占比为22.69%;家具制造业完成产值2.47亿元,占比为1.81%;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10.31亿元,占比为7.54%。

201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饲料302107吨,乳制品798.8吨,中成药779.5吨,钢材300895吨,水泥417514吨,化肥54589吨。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28%。

2011年,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3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033万元,同比增长40.49%,完成增加值30140万元,同比增长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5401万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地方投资完成630198万元。全年施工项目167个,投产86个,项目投产率51.5%。施工面积785232平方米,竣工面积329120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旅游交通和邮电

2011年,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农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消费日益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246.6万元,同比增长16.5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145546万元,乡村99700.6万元。按行业分,批发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48.3万元,同比增长23.03%;零售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808.4万元,同比增长15.76%;住宿业零售额3145.4万元,同比增长22.33%;餐饮业零售额24544.4万元,同比增长16.29%。

2011年,全县通村公路达到1015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514公里,商贸物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县客运量852万人次,货运量579万吨。

2011年,全县文物保护力度加大,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00万元。

2011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7959.63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253.9万元,比去年减少489.1万元,电信电话用户21987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19297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5449户。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在确保社会各项事业正常运转的同时,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6213万元,同比增长32.28%,地方财政收入22840万元,同比增长35.18%。全县财政总预算支出126058万元。

2011年,金融业各项存款、贷款呈现上升趋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5088万元,较年初增加存款104012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0413万元,比年初增加9078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11597万元,较年初增加33980万元。

2011年,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067万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323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8744万元。各类赔偿及给付2687万元,其中财险支付603万元,人寿支付20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