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洪泽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7-13 淮安市洪泽县统计局

2011年,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不动摇,始终突出项目建设不放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率先全面达小康”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十二五”取得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第一产业增加值22.0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59.16亿元,增长15.6%,其中工业增加值49.2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52.60亿元,增长1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69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6300美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6.5∶44.2∶39.3,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3.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县私营企业2127个,比上年增加532个;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为106.18亿元,增长90.12%。个体经营户15483户,比上年增加1917户;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金)为11.64亿元,增长20.18%。私营个体从业人员84000人,其中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6160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784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

生态县建设成效显着。2011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生态创建目标,奋发有为,强势推进生态县建设,生态创建工作实现了较大飞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全年建设9个镇污水处理厂和11个镇40多公里的污水管道。2011年,高良涧、岔河、三河、朱坝等4个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现场考核验收,黄集镇通过省级生态镇现场考核验收,建成市级生态村37个,生态创建工作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

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全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627公顷,新增绿地57.0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2平方米。全年共实施东湖公园、世纪公园等16个绿化重点工程。全年实施市政工程21项,总投资3.3亿元。铺设了6.3万㎡的城区道路、42.2公里的供水管道、30.8公里的雨污水管道和9公里的燃气管道;新建4个污水提升泵站;建成了日供水能力5万吨的城南新水厂一期和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清涧污水处理厂一期;年末全县城市化率为45.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20.50亿元,增长15.3%;林业2.46亿元,增长14.5%;牧业12.66亿元,增长20.5%;渔业7.78亿元,增长10.3%。

粮食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6.35万亩,比上年增长0.5%,总产量41.71万吨,增长1.5%。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为40.86万亩,总产量为16.28万吨;水稻种植面积为43.64万亩,总产量为24.91万吨。油料种植面积为1.59万亩,下降3.8%,总产量为0.29万吨,下降1.6%。

全年造林面积7751亩,增长2.7%。生猪饲养量24.94万头,下降5.8%,家禽饲养量958万只,增长17.1%。全年水产品产量5.72万吨,比上年增长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9.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1.8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元明粉150.55万吨,增长13.1%;气缸套347.8万只,增长0.2%;水泥53.75万吨,下降28.9%;浓硝酸17.43万吨,下降13.5%;铜加工材4.41万吨,增长16.1%,电子测量仪器0.39万台,增长22.9%。全年用电量14.08亿千瓦时,增长3.7%,其中工业用电量11.84亿千瓦时,增长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9.42亿元,比上年增长39.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7.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

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化工、机械、轻纺)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2.3%。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利税17.3亿元,增长25.3%,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比重为63.1%。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9.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6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51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城镇投资(不含房地产)完成54.74亿元,增长25.1%。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9.10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66亿元。

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20.95万平方米,下降30.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75万平方米,下降25.5%;商品房销售额8.25亿元,下降18.0%,其中住宅销售额6.07亿元,下降10.5%。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99万人,下降4.6%,公路货运量266万吨,增长79.4%。水上客运量5万人,增长1%,水上货运量675万吨,增长115.9%。港口货物吞吐量246万吨。年末拥有等级公路12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公里,一级公路37公里。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0.22亿元,增长5.3%,电信业务收入1.46亿元,下降7.6%。年末固定电话(包括小灵通)用户数7.2万户,减少0.1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3.58万户,减少0.01万户。住宅电话5.23万户,减少0.2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9.55万户,新增2.85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4.0万户,增加0.8万户。

全年实施9个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旅游项目资金投入9.98亿元。兴建了古水街、菱角塘旅游风光带等景点,老子山旅游风景区成功申报2A风景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20万人次,增长26.3%。国内旅游总收入9亿元,增长2.3%。

六、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9.3亿元,增长22.4%。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35.8亿元,增长22.9%,农村实现零售额13.5亿元,增长21.1%。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41亿元,增长33.2%;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9.07亿元,增长21.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57亿元,增长34.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28亿元,增长20.8%。

全年新签外资项目32个,同比增加16个;协议注册外资2.05亿美元,增长83%;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7亿美元,增长51%。全年进出口总额11890万美元,增长14.1%。其中出口总额10340万美元,增长19.4%。完成外经营业额1620.7万美元,增长16.8%。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不含土地出让金收入)25.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中央财政收入6.45亿元,增长1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85亿元,增长39.3%。其中增值税1.62亿元,增长17.8%;营业税4.16亿元,增长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