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樟树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挑战,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中央、省及宜春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奋斗目标,坚定信心,顽强拼搏,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全市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赢得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8.56亿元,比上年净增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2.1个百分点,比宜春市高出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9.09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54.76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5.7:55.6:28.7调整为13.1:57.9:29.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833元,增长9.5%。 全年财政收入23.2亿元,增长35.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18亿元,增长35.1%。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税收总收入21.12亿元,增长37.1%,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1.0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22.6亿元,增长23.8%。财政支出倾向民生,支持科、教、文、卫等事业发展,同时加大了对社会公共事业财政投放力度。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基础保障支出分别增长56.8%、25.3%、20.7%、35.5%、57.3%。全年共投入民生领域资金10.8亿元,比去年增加2.15亿元。 年末从业人员33.31万人,增长1.6%。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779人,城镇就业率97.8%,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133人,解决“4050”人员就业人员399人。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农业产值19.35亿元,增长15.7%;林业产值12.82亿元,增长10.9%;牧业产值17.95亿元,增长5.2%;渔业产值4.56亿元,增长7%。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3359公顷,增长1.2%;棉花种植面积232公顷,增长5.9%;油料种植面积25205公顷,下降0.8%;中药材种植面积2511公顷,下降3.5%;蔬菜种植面积8629公顷,下降1.5%。 全年粮食总产量52.7万吨,下降2.2%,其中,早稻22.9万吨,增长2.2%。棉花产量比上年下降27.2%,油料产量增长22.7%,茶叶产量增长4.8%,水果产量增长3.3%,中药材产量增长2.4%。 全年肉类总产量9.1万吨,增长2.9%,其中,猪肉总产量6.6万吨,增长3.3%。年末生猪存栏43万头,增长4.2%;生猪出栏77.5万头,增长0.5%。家禽存笼439万羽,增长1.6%;家禽出笼1075.4万羽,增长5%。全年水产品产量40035吨,增长4.5%。禽蛋产量8821吨,增长4.2%。 农业产业化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有5家龙头企业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列宜春市首位;新增无公害蔬菜面积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面积10000亩;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完成造林5.29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6000亩。在350个自然村、5个乡镇开展了农村清洁工程试点,87个省定新农村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实现了“五连冠”的辉煌。“造林增粮富民工程”新增耕地1913亩;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25万亩。 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4120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6.63万千瓦,增长7.9%。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57万千瓦;联合收割机达699台,增长1.5%。实际机耕面积92748公顷,机械收获面积66278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3880吨,下降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8.02亿元,增长21.3%,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2.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31亿元,增长23.82%,同比下降2.6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宜春市4.72和2.12个百分点。支柱产业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4.64亿元,同比增长53.3%。其中,酒业完成产值26.29亿元,增长39.89%;药业完成产值67.14亿元,增长44.43%;盐业完成产值32.31亿元,增长30.92%。 全年规模工业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中,白酒4.94万千升,增长34.2%;原盐161.06万吨,下降0.9%;中成药7604吨,增长42.7%;电动葫芦1918台,增长0.79%;单双梁起重机1599台,下降10.62%;香料1520吨,下降8.1%;水泥25.72万吨,增长8.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指数355.26,同比提高85.4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2.53亿元,同比增长78.16%,其中利润28.15亿元,增长99.0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27亿元,增长58.84%,同比提高6.53个百分点。在规模企业中,四特酒公司上缴税收达5.59亿元,荣获2011年度中国酒类十大最具竞争力品牌和2011年度全国白酒品牌价值20强;仁和集团上缴税收1.9亿元,列2011年最具竞争力上市药企20强。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5.6%,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0.77万元,增长18.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8.7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5.18万平方米。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4363.8万元,增长8.31%。全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06亿元,增长8.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8.20亿元,增长32.0%。分产业看,在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6520亿元,下降87.7%;第二产业投资111.95亿元,增长56.8%,其中工业投资111.95亿元,增长56.8%;第三产业投资15.59亿元,下降23.7%。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7.97亿元,增长22.2%;非国有投资120.23亿元,增长30.9%,其中民间投资112.8亿元,增长30.9%。 全市全年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4.82亿元,增长39.2%;竣工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81.65亿元,增长59.29%。一期投资35亿元的宏宇能源项目成功点火试产;四特“两城”一期、仁和“863”二期快速推进;新恒基盐泉养生、阁皂山旅游开发、晶昊盐化、赣中氯碱、中海油物流、司太立化工等项目都已取得实质进展,这些项目的落户开工和建成投产,将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