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盘龙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8-18 昆明市盘龙区统计局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4.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590.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9%;接待海外旅游者14.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8%。

全年旅游总收入4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8%;旅游外汇收入0.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6%。

六、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0年,城市建设成效显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新改建公路36.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230万元。

2010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年内审批建设项目1378项,审批总投资达10.56亿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达8.93亿元。

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排放总量削减。完成了370家餐饮业污水、油烟治理工作,教育和查处各类违章行为513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了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3.55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3分贝。

全区建城区绿地面积2041.6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31.1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0.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37平方米。

七、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

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全年区级科技经费投入3834万元,占区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的2.14%,比上年增长73.25%;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

全年共组织推荐申报上级科技项目27项,共受理区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立项13项,安排区级科技创新资金165万元,引导社会投入资金7057万元;受理盘龙区科学技术奖申报成果28项,评审表彰12项;受理盘龙区第四届优秀专业人才申报77人,选拔表彰20人;全年专利申请674项,专利授权460项。

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市、区财政共投入资金90万元;实施农村绿色光亮示范工程建设,市、区财政共投入资金60万元。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科技咨询活动、科技展览活动、科普讲座及科普教育、培训等活动达279场次,直接受益人数达19万余人次。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0学年全区拥有普通中学28所,中职教育学校16所,普通小学74所,幼儿园74所,各类学校的各级专任教师达6123人。全区所有在校、在园学生共11.16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65万人,中职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39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5.41万人。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2010年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业余艺术表演团体达208个,围绕第30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举办了6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参与单位28家,演职人员超过1000人次,吸引观众1.2万余人次;对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相关项目数据库,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项,其中,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18项;少年儿童图书馆开馆以来,已藏书达19.5万册。

八、卫生、计划生育和体育

2010年,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21个,其中各类医院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各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4639张,其中:各类医院425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5张。

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31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31人,注册护士2602人,药剂人员309人,各类技师(士)248人。

2010年,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设施投入资金1184.02万元,其中:农村公共卫生基本设施建设投入资金80万元,农村改水、改厕投入资金110.57万元,新农合建设投入资金32.8万元,农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18.45万元,城乡基本公共卫生补助942.2万元。

全区除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外,新农合实际参合人数为85292人,参合覆盖率97.61%。全区74个村卫生室,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100%。

按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初步统计:全区人口出生率5.21‰,死亡率2.94‰,自然增长率为2.26‰。在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中,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人数达79611人,综合避孕节育率89.08%。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2010年,我区运动员在组队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获奖牌147枚,其中:金牌50枚,银牌57枚,铜牌40枚,并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了16名运动员。

完善各级全民健身组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10年,全区有室外全民健身场所189个,新安装健身路径5条,新建农村篮球场4个;培训、办理审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5名;举办各类运动会和群众体育活动74次,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了15万人次;区体育馆全年接待健身群众达20余万人次。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2010年,全区户籍人口511146人,比上年末增加1740人,同比增长了0.34%。

2010年,城镇化率达87%。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3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上年增长10.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03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上年增长10.1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33平方米。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25辆、摩托车8辆、助力车36.5辆、彩色电视机128.5台、家用电脑70.5台、电冰箱92台、微波炉77.5台、淋浴热水器87台、洗衣机96.5台、移动电话204部、摄像机11.5台、照相机60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112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52台。

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31辆、摩托车37辆、助力车11辆、彩色电视机127台、家用电脑17台、电冰箱61台、微波炉38台、淋浴热水器94台、洗衣机99台、移动电话214部、摄像机5台、照相机24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111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8台。

在消费性支出中,城镇居民累计人均消费性支出11986.6元,同比增长5.4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06.14元,同比下降7.82%。

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有六类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按增长速度分别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8.3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22.47%、杂项商品与服务19.75%、交通和通讯14.35%、居住13.56%、衣着8.07%;在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和食品类消费支出分别下降21.08%和3.35%。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累计保障12.99万人次,累计保障资金支出为2165.4万元。其中,城镇低保累计保障8万人次,累计保障资金支出为1705.9万元;农村低保累计保障4.99万人次,累计保障资金支出45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