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局用交换机扩容62.07万门,年末电话机总数86.13万部,其中住宅电话73.43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5万部和12.6万部;全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1.8部,比上年增加2.7部。无线寻呼用户28.09万户,新增7.72万户;移动电话17.13万部,新增9.12万部。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偏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农村市场活跃,城市市场平稳,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7%;增幅较城市消费品零售快1.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9.9%,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0.0%。 市场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新建各类市场36个,年末拥有各类市场552个。商品市场成交额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市场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8%,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8%。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向型经济稳定发展。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自营出口总额1.5亿美元,增长2.6%。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2.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营业额0.47亿美元,增长16.9%。 旅游业继续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48万人次、22.09万人天,其中涉外饭店接待8028人次,24350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22.3%和23.2%;接待国内旅游者312.72万人,增长32.8%。全市旅游业总收人23亿元,占GDP的3.8%。其中市区旅游业总收人22.29亿元,占市区GDP10.1%。国际旅游创汇总收人1134.17美元,其中涉外饭店448.45万美元,增长21.4%;商品创汇297.6万美元,占创汇总收入26%。国内旅游收人21.7亿元,增长24.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较好。全年财政收人完成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地方财政收人21.6亿元,增长11.3%。全年财政支出31.19亿元,增长10.0%。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3.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7%;各项贷款余额334.2亿元,增长3,6%;其中短期贷款265亿元,中长期贷款51.4亿元。年末城乡民储蓄存款余额269.2亿元,增长10.4%。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额620.48亿元,保费收人6.88亿元,增长17.9%。其中,产险保费收人1.9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人4.97亿元;已决赔款1.0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0.95亿元。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大为改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和城市综合改造工程的实施,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增和更新路灯5874盏。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919辆,客运总量1.17亿人次。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75.53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1.2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供应量0.7亿立方米。煤气供气总量4779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8万吨,气化率达90.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新增道路面积4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2平方米。年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3%。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2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3个,面积112.87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97.59平方公里。对重点排污单位和机动车进行了排污达标治理。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25个,关停、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36个。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人,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改革。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科技队伍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实施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以加强基础教育为重点,不断巩固“两基”成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丰硕成果,第二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称号”。 科技人员和经费继续增长。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3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5%;科学事业费1182万元,增长1.7%。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新省级及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31项,总投资4.5亿元;新上火炬计划项目20项,总投资2.07亿元;市级农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10项;年未高新技术企业达37家;民营科技型企业288家,全年技工贸总收人42亿元,增长20%。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科技成果216项,通过鉴定12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8项,填补国内空白23项;受理国家专利申请387项,授权316项。技术市场活跃,全年签订技术合同595项,技术合同金额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3.23万人,比上年增长50.3%;中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4.21万人,普通中学513所,在校学生54.34万人;职业中学47所,在校学生1.98万人;小学3147所,在校学生129.3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6%。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较快发展。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文化系统拥有公办文化馆(站)11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52万册。拥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8.65%。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54个,其中医院275个,拥有病床1.80万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以万人,其中医生1.13万人;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共参加26个项目的省比赛,获金牌118枚,总分居全省第二;向省输送43名优秀运动员;群众体育活动勃蓬开展,有97.8%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20‰,比上年下降2.2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由上年5.74‰,下降为4.26‰。年末全市户藉总人口877.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万人,增长0.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6498.6元,比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3126.3元,增长4.9%。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年末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87台,彩电109台,电冰箱94台,空调器39.5台,淋浴热水器42.5台,脱排油烟机63台,录放像机15台,影碟机28台,照像机35架,组合音响15台,摩托车10辆;家用电脑5台;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98.2辆,缝纫机76.7架,电风扇185.4台,洗衣机28台,电视机108.3台,收录机28.3台,电冰箱巧.8台,摩托车13.3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