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16 徐州市统计局

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及省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励精图治,国民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0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58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6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208.19亿元,增长11.6%。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20.2:45.8:34.0调整为18.9:46.4:34.7。扩大内需取得成效。积极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扩大投资和增加消费相结合、扩大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调整结构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加工资和改善消费环境相结合,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市场物价保持低位平稳运行。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61%实现改制,县(市)、区属以上企业和乡镇企业改制面分别为84.4%和98%。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新生力量。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出口保持增长。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就业人员418.65万人。其中城镇以上在岗职工75.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5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6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下岗职工全部进人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4.57万人,再就业率56.5%;安置失业人员1.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5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人增长趋缓,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力不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调整和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不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继续增加农业投人,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克服干早等自然灾害,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份;经济作物除棉花因调减播种面积而减产外,其他均有增长,优质、适销的高效农产品继续增加,多种经营持续发展。

林牧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在农林牧渔业中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畜牧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5.3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2%;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298台,小型拖拉机13.56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1.97万千瓦,农用载重汽车4347辆。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6.52万吨,增长5.1%;农村用电量16.54亿千瓦小时。有效灌溉面积464.1千公顷,增长0.6%。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邮电业、商业和饮食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18.1%,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77.92%,比上年提高2.8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克服市场约束和竞争不断增强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奋力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取得了积极成效。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235.7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人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增长8.9%,其中国有工业增长5.3%,集体工业增长13.3%,股份合作制工业增长34.0%,股份制工业增长8.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10.8%;大中型工业增长4.3%;轻工业增长8.7%,重工业增长9.2%。

产销衔接水平提高,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全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人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气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人370.98亿元,利税总额31.72亿元,利润总额6.22亿元,分别增长6.7%、21,2%和7.3%。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果,重点行业和企业扭亏脱困工作效果明显,超额完成了省考核的国有及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脱困任务。适应市场需求,投资类及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增长较快,工程机械、食品、汽车电子等比较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继续加强;完成了小煤矿关井压产和棉纺压锭任务。

建筑业生产经营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市建工系统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0.8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89.26万平方米,下降28.6%;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把增加投资需求作为启动市场的重要措施,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业技改投资,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国有基本建设投资72.1亿元,增长21.8%;国有更新改造投资28.36亿元,增长5.0%;房地产投资23.81亿元,增长28.2%。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水利、交通、能源等一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全年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投资增长167.7%,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和“三路一河”、“两山一湖”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华润磁化肥一期工程、新沂磁卡片材工程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新沂国家粮食储备库建成投入使用。迎宾路、复兴南路、解放南路改造和故黄河观光带一期工程完成,汉桥竣工通车,滨湖公园东段建成开放,三环路大绿化带、机场路绿化带基本形成,高速公路联网工程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四期安居工程、科教小区住宅已交付使用。烟厂膨胀制丝、生化制药工程、农用自卸车、徐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淮海食品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城北新城区和园林风景区建设全面启动。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4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铁路客运量826.74万人,增长2.4%,货运量1663万吨,增长6.8%;交通系统公路客运量1552万人,比上年下降11.0%,货运量595万吨,下降10.9%;水运货运量129万吨,下降1.5%,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39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