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新丰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良好,高中教育取得新突破。2011年我县大力实施“高一抓基础、高二抓能力、高三抓备考”的分层教学模式,高考再创佳绩。 全县人才资源总量(包括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中级以上职称)为7954人。 全县现有学校4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完全小学13所,教学点64个,附设小学班48个、幼儿园2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园)学生39320人(其中小学生15836人,初中生11235人,普通高中4287人,职业中学1134人,幼儿园(含学前班)6828人);在岗教职工2882人(其中普通高中教职工339人,职业中学教职工47人,初级中学教职工764人,小学教职工1307人,幼儿园教职工425人)。 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中96.3%,职业高中61%,初中97.8%,小学99.4%,幼儿园(含学前班)98.8%。全县中小学具有研究生学历8人,本科学历793人,大专学历1452人,中专学历433人。全县教师平均年龄42.8岁,其中高中教师平均年龄31.6岁,初中教师平均年龄42.3岁,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9.5岁。 入学率、升学率:2011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辍学率保持为0;初中毛入学率达131%以上,初中阶段的辍学率有效控制在省标准2%的范围内,初中保留率提高到97%;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6%。 2011年高考普通类考生1381人,专科线以上上线1129人,上线率为81.75%(其中考上第一批重点本科的有38人,上线率为2.75%,本科线以上上线469人,上线率为33.96%),上线率居全市七县(市)一区第三。重点、本科、专科上线人数均超额完成韶关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高职类考生14人,上线人数14人,上线率为10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全县文化系统机构13个,干部职工86人。有文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部门管理的艺术表演场所1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6.9万册,借阅人数2.14万人次,文化馆1个,镇(街)文化站(中心)7个,农家书屋141个,博物馆1个,馆藏文物1200件,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文物科研机构1个,艺术教育机构1个,艺术科研机构1个,其他文化事业单位1个,其他文物单位16个。省级文物保护1处,县级文物保护1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全县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5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5家,网络文化营业场所17家,音像制品经营场所8家,游戏机室13间),各类文化经营场所吸纳从业人员169人。全县现有电视转播台1个,地面卫星接收站158座,有线电视用户2.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0万户。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3间,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中心卫生院2个,乡镇卫生院7个,门诊部6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计生服务中心1个。另有个体私人诊所2间,私人门诊部1个,农村卫生站171间。全县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0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9人,占80.8%;管理人员36人,占3.34%;工勤人员149人,占13.86%,其他技术人员21人,占2%。每万人口执业医生数为17.3人。临床医护比例为1.4:1。全县卫技人员中,副高职称33人,中级职称127人,初级职称3789人。中级以上职称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8%。全县共有床位601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2.91张。床位分布:县级医院420张,卫生院153张,其它保健机构28张。全县万元以上医疗卫生仪器设备286台,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0台。 全县有1个体育馆,2个全民健身广场,2个标准游泳池,8个室外灯光篮球场、2个网球场、1个田径场、1个射击场、1个击剑房和1个举重房;有篮球、老年人体育、老年人门球、乒乓球、农民体育、足球、排球等7个协会;有训练网点5个,开设有田径、射击、举重、篮球、足球、击剑等6个项目。2011年参加韶关市青少年锦标赛获得射击团体总分第一名、击剑团体总分第一名、举重团体总分第三名、田径团体总分第四名。 十、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25.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7万人,农业人口19.49万人。年末户籍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51.8%,女性占48.2%。全年出生人口3135人(计生口径: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出生率为11.87‰;死亡人口为1325人,死亡率为5.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5‰。政策生育率为96.24%,其中一孩出生2283人、二孩出生821人、多孩出生31人,实现了市、县确定的人口控制目标。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0.79万人。 全县土地面积201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46万亩,园地8.27万亩,林地252.79万亩。 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城市区域噪声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国家Ⅱ类水标准。城市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4起,比去年上升14.3%;死亡15人,受伤20人。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起,比去年上升25%,死亡14人,受伤20人,直接经济损失7.93万元。发生火灾事故3起,无人员伤亡,直接财产损失11.2万元。发生工矿商贸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5481万元,同比增长9.5%。城镇在岗年职工平均工资为21483元,同比增长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37亿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476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05元,同比增长20.2%。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为各种优抚对象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 2011年全县参加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7079人、8890人、11205人、4780人和17035人,比上年分别增长25.6%、2.2%、8.1%、0.1%和1.0%;扎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011年参保率达100%。全县低保和“五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县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0所(敬老院7所,社会福利院1所),收养人数105人。全县由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供养的五保户人数1103人。最低生活保障全县5790户,12819人(其中城镇434户,910人,农村5356户,11909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