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东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15 惠州市惠东县统计局

惠东县统计局

二O一二年七月二日

2011年,惠东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九、十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十、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县委九届九次全会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社会“五年迈上新台阶”为目标,牢牢把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东”的核心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县“三会”精神,大力实施“三四五”发展战略和“双转移”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民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文化建设、财税征管、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实现了“五年迈上新台阶”的目标,“十二五”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建设幸福惠东打下坚实基础。

一、综合

据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9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62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116.42亿元,增长1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953元,增长16.6%;三次产业比例为10.7:50.5:38.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10.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8%,上升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184.58亿元,增长14.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的61.5%。

分功能区看,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功能区(平山、大岭、白花、梁化、多祝)地区生产总值为144.2亿元,增长21.4%;税收收入10.2亿元,增长23.1%;固定资产投资47.4亿元,增长39.5%。临港工业功能区(黄埠、吉隆、铁涌)地区生产总值67.7亿元,增长19.5%;税收收入3.5亿元,增长30.3%;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增长17.2%。滨海旅游观光功能区(稔山、巽寮、平海、港口)地区生产总值51.5亿元,增长75.3%;税收收入4.3亿元,增长117.2%;固定资产投资74.5亿元,增长34.9%。农业生态功能区(安墩、白盆珠、高潭、宝口)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增长7.7%;税收收入0.3亿元,增长39.6%;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增长17.0%。

环大亚湾经济带惠东区域(白花、稔山、吉隆、铁涌、巽寮、黄埠、平海、港口)行政区域面积963平方公里,占全县的27.3%;地区生产总值为144.7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县的48.2%,增长34.3%,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5.0个百分点;税收收入9.4亿元,增长60.0%;固定资产投资102.1亿元,增长29.0%,占全县的71.2%。

全年财政总收入30.96亿元,增长28.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亿元,增长37.6%。财政总支出28.76亿元,增长27.4%。其中,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四项支出12.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4.8%。全县税收总额26.7亿元,增长47.5%。其中,国税完成15.9亿元(含海关代征税),增长49.3%;地税完成10.7亿元,增长44.9%。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53.8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05万人,第二产业25.63万人,第三产业15.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8%,下岗后再就业人员4308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6100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缺乏大项目支撑,特别是缺乏工业项目支撑跨越发展。二是房地产业发展审慎乐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这对于处在快速发展中的我县房地产业压力较大,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将有较大的回调。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主要是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四是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8万亩,与上年持平;产量19.8万吨,增长4.5%。油料作物种植面积9.04万亩,增长0.7%;产量1.59万吨,增长2.3%。蔬菜种植面积44.6万亩,增长10.3%;产量56.78万吨,增长4.6%。水果种植面积13.9万亩,增加6.5%;水果产量7.56万吨,增长4.4%。

全年肉类总产量3.78万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2.92万吨,增长7.0%;禽肉产量0.17万吨,增长2.1%。全年水产品产量5.56万吨,增长2.1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71万吨,淡水产品产量0.85万吨,分别增长1.7%和4.7%。

马铃薯、大顶苦瓜、甜玉米、优质甘薯等十二大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主要特色农产品产量:马铃薯31.2万吨,甜玉米1.9万吨。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85%以上,科技到户率80%,科技贡献率55%以上。至年底,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9家,市级23家,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65家。农产品注册商标56个,市级以上知名商标8个,4个获省着名商标,四季鲜“粤农”牌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国家级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17个,其中,3个获省名牌产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4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101.4%。支柱产业制鞋业全年产鞋7亿双,实现产值164亿元,分别增长6.0%和14.6%。新投产的大型工业项目主要有平海电厂、华源轩等。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实现产值189.7亿元,增长60.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46.2亿元,增长4720.3%;集体企业产值0.2亿元,减少32.5%;民营企业产值40.1亿元,减少31.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58.0亿元,增长6.6%。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96.8亿元,增长9.3%;重工业产值92.9亿元,增长209.7%。

全县规模以上皮鞋生产、纺织、家用电器生产、电子元件生产、水泥制造业等五大行业实现产值67.2亿元,增长6.4%。其中:皮鞋制造业32.2亿元,增长14.4%;服装业9.6亿元,减少0.8%;家用电器制造业14.7亿元,减少11.7%;电子元件10.5亿元,增长29.1%;水泥生产业0.2亿元,减少61.4%。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110.65亿千瓦时,增长1196.5%;塑料制品2788.6吨,增长34.1%;皮鞋9628.4万双,增长13.0%;纸制品2.64万吨,增长89.6%;电子元件47.35亿只,增长37.2%。

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法人企业5家,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6万平方米,下降14.1%;房屋竣工面积17.8万平方米,下降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