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曲江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韶关市曲江区统计局 2012年3月28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建设韶关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韶关新城区的奋斗目标,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幸福曲江”为核心,围绕打造韶关新城区,深入实施同城一体化和分区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建设,通过抓项目扩总量,抓产业促升级,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攻坚克难,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经济加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跨越新的发展水平,为曲江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平衡发展掀开了良好的序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GDP)120.6亿元,可比增长16.5%(注:2011年起十二五期间可比价格为2010年价格,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1亿元,增长6.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第二产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16.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2%,其中工业增加值69.2亿元,增长1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增加值33.79亿元,增长20.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61.8:28.0。民营经济增加值46.36亿元,增长18.1%,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8.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480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9%。 从季度核算的GDP总量及增长速度来看,各季度GDP总量比较平衡,增速逐季提升,后三季度各季累计增速都在13%以上,全年增长速度实现16.5%,全市十个县区排名第一。 实现区属生产总值76.34亿元,增长2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1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30.23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79亿元,增长20.8%。人均生产总值30438元(市核定曲江全区年末常住人口30.55万人,除韶钢、大宝山、电厂外,区属按25.08万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1:39.6:44.3,在工业强劲的增长拉动下,第二产业比例再提高4.9个百分点。 二.农业 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扩大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优质禽畜等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规模,一乡一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项目有效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6家。在温氏养殖、正大养殖、智成养殖、绿怡果业、田园菜场、东升菜场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区畜牧养殖、果蔬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农业生产量质齐升,有效地促进了我区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区农业总产值达20.62亿元,比增6.9%。其中农业总产值12.18亿元,增长7.3%;林业产值1.19亿元,下降2.0%;畜牧业总产值5.60亿元,增长9.0%;渔业产值1.49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为59:5.8:27.1:7.2。完成增加值12.31亿元,同比增长6.8%。生猪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46.45万头和27.6万头,分别增长17.6%和20.8%;三鸟饲养量432.4万只,出栏量261.8万只,分别增长21.0%和21.1%。粮、油、菜生产增产增效,水稻播种面积20.04万亩,稻谷总产量达8.08万吨,比上年增长4.25%;蔬菜种植面积13.04万亩,产量达19.94万吨,比上年增长9.6%;水果产量达3.0万吨,比上年增长3.9%。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3个,其中省级示范社3个、市级示范社2个。今年我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再增加2个累计达到1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达到2500公顷。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改革,加大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枫湾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等一批水利项目建设。全年实施村道硬底化40公里,改造农村贫困户住房345套。全年投入860多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宗,解决了1.9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支持农村使用新能源,农村、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电视信号覆盖全部村组。农业机械应用不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15.85万千瓦,增长6.1%,其中联合收割机695台,比上年增加95台。农村用电量5087万千瓦时,增长23.1%。常用耕地面积17.81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1.36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63.8%。 三.工业 今年一季度我区工业受韶钢等中省企业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8%,全市排名倒数第二,进入二季度以后,在区属工业强劲增长的拉动下,全区工业增速逐月提升,下半年开始,随着韶钢的放量生产,中省工业增速也稳定提高,到第三季度全区工业增长达14.3%,全年工业实现17.5%的增幅。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1.3亿元,增长17.5%,增幅比三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5百分点。区属工业支撑明显,区属37家规模企业完成增加值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1%,比全区水平高出24.6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模工业增长9.6个百分点。钢铁、电力、化工、矿产、饮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向好,完成工业增加值5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86.1%上升为86.7%,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61.32亿元,增长3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1.32亿元,增长30.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3.63亿元,增长21.2%;重工业317.69亿元,增长30.7%。分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240.8亿元,增长25.5%,股份制企业46.06亿元,增长7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1.8亿元,增长21.4%。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258.4亿元,增长25.4%。工业产品销售产值完成327.2亿元,增长29.4%,其中出口交货值8.96亿元,下降21.8%。 截止到年末,全区产值超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有25家,比上年增加8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4家,其中当年新开工6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1家,其中大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为7家和44家。主要工业产品中,除布匹下降32.0%以外,其他各类产品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四.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3亿元,增长19.5%。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1家,完成建筑施工产值10.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1.1万平方米,增长36.1%;竣工面积40.49万平方米,增长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