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辉县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辉县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辉县调查队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全市经济在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94.9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37.9亿元,增长10.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5:73.2:14.3,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4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全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增长37.6%。其中,税收收入13亿元,增长49.4%,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9亿元,增长22.9%。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9.2%,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8.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2.6%。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7182公顷,比上年增加1424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115公顷,比上年增加12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618公顷,比上年增加505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54万吨,比上年增长2.7%;油料产量2.1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45.1万吨,增长12.9%;肉类总产量8.6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7.4万吨,增长1.1%;牛奶产量2.1万吨,增长30.8%。 年末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13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0公顷,农村新增饮水安全达标人口4.2万人。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6.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农用拖拉机1.1万台,下降2.6%;农用运输车2.4万辆,与上年持平;联合收获机2050台,增长1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1.2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轻工业增长13.9%,重工业增长31.8%,轻、重工业比例为32.3:67.7。产品销售率为98%。 规模以上工业24个大类中,增加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9.2亿元,增长38.4%;纺织业25.5亿元,增长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9亿元,增长31.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2.4亿元,增长14.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9亿元,增长37.6%;通用设备制造业10.8亿元,增长32.1%;造纸及纸制品业7.5亿元,增长23%;农副食品加工业6.4亿元,增长17.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5亿元,增长49.2%;专用设备制造业4.5亿元,增长20.6%。能源、建材、装备制造、纺织加工、药品食品五大行业实现增加值136.8亿元,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35.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57.5亿元,同比增长42.4%;实现利税49亿元,同比增长59.2%;实现利润33.4亿元,增长61.6%;这三项效益指标增幅分别较上年提高12.1、10.4和14.4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6亿元,同比增长20%;农户投资6.4亿元,增长7.6%。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1亿元,比上年下降49.1%;民间投资191.9亿元,增长10.9%。第一产业投资10.4亿元,下降11.4%;第二产业投资108.4亿元,增长34.2%;第三产业投资77.1亿元,增长9.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7.1亿元,其中,住宅投资25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52.4万平方米,增长32.4%,其中,住宅134万平方米,增长38.1%。房屋竣工面积38.8万平方米,下降10.1%,其中,住宅38.7万平方米,增长6.1%。商品房销售面积71.3万平方米,增长31.8%。 五、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3.7亿元,增长20.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6%。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52.8亿元,增长21.1%;乡村零售额10.9亿元,增长15.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7.3亿元,增长20.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4亿元,增长14.1%。 六、对外经济 全年出口总额2210万美元,增长22.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16万美元,增长41.3%。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4.1亿元,增长38.4%。年内引进省外企业三家。 七、交通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全年公路货运量925万吨,增长28%;货物周转量16.5亿吨公里,增长28%。公路客运量557万人,增长2%;旅客周转量1.4亿人公里,增长2%。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7处,其中,4A级景区两处;拥有星级酒店3家,旅行社8家。 八、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下同)10.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5亿元,增长13.6%。各项贷款余额89.4亿元,增长11.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8.8亿元,增长12.4%;短期贷款余额60.4亿元,增长27.5%。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5.4亿元,同比增长34.7%。 九、教育和科技 全市普通中学46所,招生1.5万人,在校生4.4万人,毕业生1.4万人,其中,高中招生0.5万人,在校生1.3万人,毕业生0.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招生数0.3万人,在校学生数0.8万人,毕业生0.2万人。小学165所,招生1.6万人,在校生7万人,毕业生0.8万人。“新机制”安排资金5658万元,资助困难学生5.1万人次。 年末拥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全年共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申请专利248件,授权专利75件,分别增长15.9%和19%。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 年末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家,完成质量体系认证企业128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4万台件。制定、修订地方标准达到15项。年末共有5种产品拥有“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9种产品拥有“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