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鱼台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08 济宁市鱼台县统计局

201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7.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6.91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增加值43.70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33.24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比例为25.1:43.8:31.1。人均生产总值22728元。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34.65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0.95亿元,增长-8%;牧业产值8.57亿元,增长1.0%;渔业产值6.26亿元,增长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59亿元,增长5%。

受天气影响粮食生产有所下降。粮食产量达到31.0万吨,比上年下降14.7%;棉花产量17496吨,下降5.4%。多数主要农牧产品产量情况如下: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生态县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突出抓了沿路、沿河和环城绿化。全县人工造林面积667公顷,育苗面积74公顷。全县森林面积为445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9%

渔业生产略有增长。全年水产放养面积580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5.17万吨,同比增长4%。

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机总动力145万千瓦,增长3%。大中型拖拉机1807台。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52.51千公顷,机播面积46.82千公顷,机收面积53.75千公顷。

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化肥施用折纯量2.69万吨,下降8.2%。有效灌溉面积37350公顷。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环境整治建设加快推进,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基本达到村村通电话,通汽车村数比重达到100%,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83.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企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34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9.2亿元,增长11.79%,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9.1%。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亿元,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1%,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实现利润6.1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分别增长9.6%和14.9%。

建筑业经济效益平稳增长。在全部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中,有施工任务的1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12亿元,增长44.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8.54亿元,安装过程产值0.42亿元。企业竣工产值6.32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8552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规模以上投资完成50.72亿元,增长20%。其中城镇完成投资39.17亿元,农村投资11.55亿元。在总投资中,农业完成投资0.66亿元,采矿业完成投资0.62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19.1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投资42.57亿元,教育行业完成投资1.16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2亿元。商品房市场保持热销态势。全年销售商品房32261平方米,住宅销售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6.52%。

五、国内贸易

全县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9亿元,增长11.20%。批发零售业占比重大。全县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4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10%,依然是消费品市场的主力军。其中:限额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3亿元,同比增长17.21%;限额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7.95%。批发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与同期相差不大。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3亿元,同比增长12.91%。

限额以上企业增势明显。全县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持续向好,对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县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3亿元,同比增长17.21%;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7.95%,低于限额以上企业增幅9个百分点。

六、对外开放

全年实现进出口2464万美元,其中出口2335万美元,进口129万美元。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全年实际使用外商投资1046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01公里。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016万元,增长10.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464万元,增长8.05%;邮政业务总量2552万元,增长24.2%。

八、财政、金融

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财政总收入达到96566万元,增长21.39%。地方财政收入50987万元,增长21.06%。地方财政支出105008万元,增长10.01%,其中教育支出29193万元,增长29.2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677万元,增长26.34%,医疗卫生支出11786万元,增长12.47%。

金融业发展良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3.78亿元,比年初增加9.1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88亿元,比年初增加6.53亿元。贷款强势增长,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8.30亿元,比年初增加4.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9.96亿元,中长期贷款7.94亿元。

九、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县教育经费总收入3.36亿元。小学专任教师159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693人,高中阶段在校生为9783人,初中在校生为16528人,小学在校生为31397人。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拥有卫生机构18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180张,卫生技术人员1416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99人,注册护士563人。36.2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十、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470830人,其中男242320人,女228510人,男女性别比为106.04:100。户数131587户。据公安部门统计,2011年全县出生6176人,死亡4046人。据计生部门统计,2011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88‰,人口死亡率为5.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