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业加快发展。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顺利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区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万人次,增长50%,其中入境游客1800人次,增长30.6%。旅游总收入7000万元,增长7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98.5万美元,增长45.3%。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平衡。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0.66亿元,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增长2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3亿元,增长18.0%;地方财政支出8.57亿元,增长35.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81亿元,增长26.8%。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38亿元,比年初增加19.48亿元,增长21.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1.72亿元,比年初增加15.04亿元,增长22.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17亿元,比年初增加1.57亿元,增长5.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5879万元;全年赔款支出2345万元。 七、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01人,专任教师33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324人,毕业生1042人,招生750人,专任教师174人,高中升学率82.3%;普通初中4所,在校生2750人,毕业生1018人,招生1317人,专任教师272人,初中升学率96.46%;小学10所,在校生4831人,毕业生1280人,招生1203人,专任教师315人,小学毕业生率100%;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生3467人,毕业生674人,招生894人,专任教师174人。幼儿园37所,班数138个,在园(班)幼儿3827人,离园(班)973人,入园(班)3673人,专任教师135人,学龄人口入园率95%。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家,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14项,新上产学研结合项目达15项;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高,专利申请量260件(其中发明专利41件),专利授权量207件,列入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产品4项,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项,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创业园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5家,毕业企业15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3.21亿元,增长59.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1.77%,比年初提高2.3个百分点。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专业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个,广播发射台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台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不含油田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万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启动仪式暨第八套广播体操比赛;组织举办河口区“长寿杯”老年门球赛;举办河口区职工篮球赛;举办河口区太极拳、剑表演活动;组织举办河口区“龙尚杯”乒乓球锦标赛;举办河口区健身秧歌展演活动。积极参加东营市第八届运动会,多项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年象棋比赛河口代表队夺得了团体第一名;太极拳比赛获得第四名;门球比赛获得第一名;散打比赛获得女子甲组52KG级第一名;少年女子篮球比赛获得第四名;少年乙组跳高第一名,少年女子甲组跳远第二名。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72家,其中医院3家,卫生院5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卫生机构床位1070张,其中医院950张,卫生院120张。卫生技术人员1244人,其中医院967人,卫生院87人,其中执业医师357人,执业助理医师80人,注册护士650人,乡村医生卫生员190人。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年投资13.7亿元,实施重点工程和便民实事。环城水系全线贯通,“五湖一环”(南湖、西湖、中湖、东湖、北湖生态区和环城水系)的碧水系统初步形成。高标准实施西湖公园、昌盛河景观建设和水系清淤工程,全年衬砌水系4.1公里,新增水面4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渤海路、河聚路、河兴路等城市道路2.22公里,改造城区支路6条,配套雨污分流管网5.2公里。河口污水处理厂顺利通过环保验收,城区集中供热运行安全平稳。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全年新增住宅面积95万平方米。面向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积极筹措资金237万元,租赁油田腾空闲置中小户型住房58套、收购32套作为廉租住房保障房源。全区以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为主,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为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日趋完善。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17285万元,全区建成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32.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31.95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4.86%。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2.32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23亿标立方米。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适度增长。年末公安部门统计户籍总户数75720户,其中地方户数34050户,油田户数41670户。总人口213367人,其中男性107239人,女性106128人;地方人口102217人,油田人口111150人。全区年末暂住人口37513人。全区人口出生率7.69‰、死亡率4.56‰、自然增长率3.1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5.8。年末城镇化率达到74.6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1元,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085元,增长10.4%。其中食品支出3541元,增长4.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12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6辆、摄像机6架、空调器122台、家用电脑62台、健身器材4套、照相机38架。农民人均纯收入6489元,增长14.0%;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4484元,增长6.8%。其中食品支出1437元,增长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05%,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9.85平方米。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4辆、摩托车72辆、影碟机31台、移动电话96部、彩电99台、电冰箱48台、洗衣机62台。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7145人,增长1.9%;年平均工资27622元,增长15.4%。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266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8%。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049人、13742人、9048人、12305人、5240人;继续巩固“两个确保”,为549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27万元,为2449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95.51万元。全区有547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占应纳入人数的99.6%。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00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406万元,全年为629名离退休人员、253名遗属支付养老金2129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671人,征缴保险费32.5万元。全区有养老服务机构7处,床位数525张。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129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84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4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