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祁门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380787万元,比年初增加73222万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企业存款比年初增长91.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6467万元,比年初增加45698万元,比上年增长19.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9376万元,比年初增加25311万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短期贷款55969万元,同比增长15.1%;中长期贷款55194万元,同比增长21.7%。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7843万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464万元,增长19.5%;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6379万元,增长4.1%。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735万元,减少41.3%;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573万元,减少1.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1140人。普通高中2所,专任教师164人,在校生3219人,其中女生1503人。普通初中20所,专任教师472人,在校生5444人,其中女生2699人。小学28所,专任教师896人,在校生9788人,其中女生4714人。幼儿园7所,在园儿童404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77.67%。高中升学率76%。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17464名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657名贫困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费。高考本科一次性达线447人,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县民生工程项目教育园区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校安项目工程完成改造总面积17359㎡,有利地塑造了祁门教育新形象,促进县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共享。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科技活动经费为2605万元,比上年增长26.0%。全县8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增加值1.96亿元,增幅24.6%。继续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全县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34项,授权专利33项。获国家和省创新基金项目3个,申报市级创新型企业4家,虹川照明的“复合阴极荧光灯”、华特电器的“改进的电吹风机”获国家发明专利。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通播率100%。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3.6万户,电视通播率100%。年末全县国家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资料10.55万卷(件),库馆总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建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0个农家书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举办了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近20余场,不断完善和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和博物馆公共服务领域水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推进,填补了我县城乡文化网络传输空白。成功申报市级传承人9人,涉及民间音乐、戏曲、舞蹈及手工技艺、新安医学。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传承人15人,包括国家级2人,省级4人。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2项,市县级7项。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等)44个,其中医院3所,卫生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血吸虫病防治站1个,蛇伤研究所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7个。医院、卫生院床位77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2人,注册护士309人。乡村卫生室105个,乡村医生116人,农村医疗覆盖率达100%。全县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14.21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参合率达96.4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金额1982.42万元,累计受益148446人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52‰,2010年婴儿死亡率9.54‰,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94%。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群众体育进一步普及,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实施了7个农民体育健身民生工程,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发展平台。成功举办了2010年“民生杯”祁门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点(三人制)篮球比赛,祁门县“六一”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庆“十一”全县职工乒乓球赛。开展了祁门县第一届“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等。组织代表队参加黄山市门球邀请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量突破411万,体彩销售量逐年增加。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1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6.25‰,比上年下降0.8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3.93‰,上升0.01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87691人,比上年增加225人,其中男性96293人,女性91398人,人口性别比为105.36:100(女性为100)。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47659人,非农业人口40032人。全县建制镇8个,镇人口124910人,乡人口62781人。 预计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524元,比上年增长1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37元,比上年增长18.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7.6元,增长31.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人均与上年持平。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894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628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3900人。全县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户数达7369户,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8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935人,农村低保覆盖率4.7%,应保尽保率达100%。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机制,新建廉租房200套、经济适用房150套,发放住房租金补贴1316户。 年末全县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5个,新建或(改扩建)老年服务中心4所,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1718张,共收养各类人员540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9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33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2.5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2010年,通过实施“保增长、保红线”的双保工程,全面落实五级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资源开发整理,有效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全年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6宗,320亩,有力保障了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加强对土地二级市场管理,全面推行国有建设用地公开出让制,保障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共出让土地8宗,127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以证管地成效显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稳步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地质矿产管理日趋规范。 生态体系建设继续巩固加强。2010年末全县森林面积179467公顷。营造林工作持续推进,全县共完成人工新造林12103亩,其中油茶造林2272亩,义务植树造林55.5万株,通过近十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综合效益开始显现,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绿色长廊工程不断延伸,城市公园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市民休闲、健身功能逐步发挥。以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体系逐步建立,全县共有51处县级生态保护区域,总面积达34.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4%,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新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