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清浦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33人,其中:高级职称298人,中级职称1333人,初级职称502人。R&D经费支出8011万元,占GDP比重为0.79%。受理专利申请204件,其中发明48件。专利申请授权99件,其中发明25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拥有普通中学13所,在校学生21502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406人;小学校12所,在校学生19896人;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10440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100%。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推进,人民小学、清浦中学、实验中学分别获“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淮安市主城区行风与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区教育局荣获“淮安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先进集体”称号。弱势群体得到关注,将全区贫困学生纳入帮扶对象,不让一位学生因贫辍学,对于农村住校生免收住校费,全年发放各类补助、助学金、助学贷款共计437万元,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除学杂费173.775万元。 八、卫生和体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人均筹资230元,住院实际补偿比52.8%,区、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实际补偿比72.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初步均等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两项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圆满完成,全区居民电子化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6.3%,传染病报告及时、准确率均达100%,适龄儿童五苗基础免疫覆盖率98.89%,农村水厂生活饮用水监测覆盖率100%,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0、1.66‰、1.33‰,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卫生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卫生监督所通过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评估验收,联合公安部门在城乡结合部和各乡镇开展了3次拉网式医疗市场秩序执法检查,全面推行学校食堂、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审明查暗访。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制度,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零差价,全区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23%。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有很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3000平米和平门诊综合楼、1700平米黄码病房楼、1100平米盐河病房楼新建工程相继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100余万元,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医疗质量月”活动,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率达100%,在岗乡村医生中专补偿教育99%以上学员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全年累计惠民诊疗23003人次,减免费用50余万元。爱国卫生工作长效管理,建成2个省级卫生村、3个市级卫生村、1个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4个市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1个,拥有病床194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7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24人,注册护士1260人, 群众性体育活动多姿多彩,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有45名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奖牌12枚,其中金牌5枚。 九、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36元,同比增长19.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2410元,同比增长16.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征收养老保险费12063万元,扩面净增271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9503人,征缴基金2858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9286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达11305人,生育保险参保达9501人,失业保险参保10002人。全面推行新农保制度的实施,征收农村养老保险费939.97万元,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15800人,全部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发放率100%。就业再就业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新增就业9009人,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8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6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7498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2409人。扶贫济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发放低保金3506.95万元,城乡低保实现社会化发放。救助大病患者1721人,发放救助资金282.8万元。 十、人口 据公安年报统计:2011年年末全区总人口30.38万人,比上年增加4044人。全年累计出生人口3427人,人口出生率为11.28‰,死亡人口584人,死亡率为1.92‰,自然增长率为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