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宣恩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10-08 恩施州宣恩县统计局

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年末通车里程2022.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854.89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6015辆,同比增长7.3%。全县279个行政村村村通汽车,农村公路通达率10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客运量105万人,旅客周转量8015万人公里;货运量155万吨,货物周转量21691万吨公里。

移动电话用户突破2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0.73万户,增加1.6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53万户,减少0.51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减少0.49万户。全县电话通村率100%。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顺利通过2009-2010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全年科学技术支出861万元,同比增长108.5%。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08人,比上年增加62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533人,增加15人。

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全年教育支出23789万元,同比增长43.5%,教育支出占全县一般预算支出17.8%。县职校搬迁二期工程全面实施;县实验小学教学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特校搬迁完成选址、征地、招投标工作;4所学校教师中转房投入使用。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5.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8.5%,分别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34所(含教学点),其中小学119所,普通中学14所,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总数38066人,其中小学生21385人,普通中学学生15324人,职业高中学生1357人。专任教师总数1980人,其中小学1049人,普通中学873人,职业高中58人。全县共有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6334人。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或新建工程全面完成;新建“农家书屋”91家,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国家级、省级申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宣恩县三棒鼓入选国务院最近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土家绣花鞋垫及高腔山歌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沙道沟镇进入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组织了几场大型文艺演出。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多彩宣恩》展现了宣恩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以“激情放歌七月,心声礼赞盛世”为主题的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红歌演唱会,为广大群众搭建了一个对党的崇敬和热爱的平台;推出大型原创民族风情歌舞诗《绚恩溢彩》,亮相省城,并获大奖。全县广播覆盖率95.42%,电视覆盖率97.98%;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51千册。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庆“五一、五四”全民健身活动,全县共有47个单位、532名运动员报名参加。举办了宣恩县第二届象棋、围棋大赛,组织了“烟草杯”排球赛等等。

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增加,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全县医疗卫生支出12950万元,比上年增加4573万元,增长54.6%。县人民医院成功通过“省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业务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年末全县卫生机构289个。其中综合医院6家,卫生院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1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024张;卫生技术人员145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1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30.02万人,参合率95.4%,参合农民受益度稳步提高。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水平增长。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5.8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71万人,女性人口17.1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224人,人口出生率11.74‰,出生人口性别比110.3(以女孩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6.2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0万人,城镇人口7.69万人,乡村人口22.31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93元,增收653元,增长2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93元,增加863元,增长3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2元,增收1710元,增长15.8%;人均消费支出9682元,增支1787元,增长22.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1%。

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末从业人员20.92万人,其中城镇3.21万人,乡村17.71万人。分行业看,第一产业8.55万人,第二产业1.82万人,第三产业10.55万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占59.1%,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农村外出从业人员8.06万人,同比增加0.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06人,比上年减少391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7万人,新增6753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新增578人;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81万人、0.3万人和0.5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全面推开。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14万人,比上年增加9.07万人。原国有和集体企业未参保人员、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力推进。

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大病救助等制度不断完善,民族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全县拥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3个,床位数960张。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3.39万人,增加3483人,其中城镇0.46万人,农村2.93万人。

十一、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镇建设不断完善。规划编制不断深入。椒园组团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兴隆小区外环线道路和居民安置点规划、80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两桥两路”建设进展加快;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城镇管理全面加强。加大划行规市力度,县城区卫生、经营环境及交通秩序有效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年末城镇化率25.63%,提高2个百分点。

环保节能顺利开展。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顺利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和COD、SO2减排目标。2011年单位GDP能耗0.73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2.64%。全县森林覆盖率6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安全生产形势相对稳定。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6%,公众安全感指数位列全省前三名。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894起,死亡40人,经济损失219万元;发生火灾46起,经济损失16.7万元;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死亡1人,经济损失33万元。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若与年鉴数据相抵触,以年鉴资料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