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汉川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汉川市统计局 (2011年1月28日)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尾年,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湖北经济十强县(市),构建富裕秀美平安和谐汉川”的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注重打基础、管长远,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信心,只争朝夕、克难奋进,努力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态势。 综合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加值、产值除注明外,均为现价)为196586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下同)16.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73362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7209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2040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4.9%、23.5%和9.7%。从构成情况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9年的19.78:52.21:28.02变化到2010年的18.99:54.54:26.4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9541元(按常住人口100.6万人计算),可比增长14.4%。 2010年,市委、市政府继续推进市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极。据初步统计,民营经济(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168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6%,民营经济(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66.0%提高到2010年的67.0%。 农业 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2010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14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886万元,落实农机购机补贴1220万元,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985万元。据初步统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24934万元,可比增长3.8%;其中粮棉油产值172008万元,可比增长3.2%;多种经营产值为452926万元,可比增长4.0%,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72.5%。 从生产布局特点来看,调整农业结构已见成效。1、种植结构调向确保粮食安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03231亩,调增1277亩,全年粮食总产482173吨,增产4.7%。棉花种植面积238264亩,调增14435亩,棉花总产20343吨,增产9.6%。油料总播种面积310428亩,调减24008亩;全年油料总产39278吨,减产5689吨,减幅12.7%。2、林业牧业渔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7768万元、184591万元、140659万元,可比分别增长0.5%、10.8%、11.8%。四旁植树159.8万株;森林覆盖率达18.1%。牲猪出栏48.3万头,增长4.9%;家禽出笼3888.6万只,增长9.9%;禽蛋产量30999吨,增产3.1%。全年水产品产量137455吨,增长5.8%;其中,鲜鱼产量131533吨,增长12.0%。 从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5.3万千瓦,增长4.9%;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947台、农用运输车2581台、联合收割机925台。全年有效灌溉面积908547亩。化肥施用量(折纯)55230吨。农业用电量5201万度,增长22.1%。 从农业生产举措来看,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率达61.9%,提高0.9个百分点。一是加快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兴办粮棉油万亩高产核心示范区4个,示范带动和巩固发展优质粮49万亩、优质棉23万亩、“双低”油菜30万亩,蔬菜基地31.6万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依托温氏家禽、温氏畜牧、永祥鸭业、刁汊湖绿色水产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三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建成农产品加工产值“300亿元(县)市、100亿元园区”的目标,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投资1.5亿元,完成农产品加工园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个,引进了银鹭食品二期、合兴包装三期等投资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7个,协议投资总额21.6亿元。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完成沟渠清淤整治221处690公里,更新改造小型机泵站163处298台(套),扩挖塘堰26处,增加蓄水74.2万方,农业抗灾能力不断提升。完成了新堰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和西江朱龙垸、莲子垸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新增高产农田面积3.76万亩。五是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2010年,全市完成培训和再培训农村劳动力1.85万人。组织开展大型用工招聘会10场次,截止目前,全市就近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超过10万人。 工业和建筑业 加快“三大园区”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不断壮大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狠抓企业改制、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着力开拓产品市场,并克服各种困难,使工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3244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6%。工业用电183472万度,增长17.5%。 全市独立核算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有315家,比上年净增36家,完成产值3460554.2万元,增长38.7%;其中,中省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76032.1万元,增长25.8%;市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84522.1万元,增长39.9%。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2615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7.0%。 从隶属关系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62937.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66859.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3100.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6.3%;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51556.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9.1%。 从轻重行业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快速发展。轻工业完成产值2149325.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9.3%;重工业完成产值1311228.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2%;轻重工业之比为62.1:37.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主营业务收入3361438.2万元,增长38.0%,其中,市属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85674.5万元,增长39.0%。实现利润总额161201.5万元,增长44.2%,其中市属工业利润168591.4万元,增长47.2%。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1469万元,同比上升66.1%,其中市属亏损企业亏损额762.4万元,同比增加605.4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适销对路的产品保持稳定增长。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医药等七大产业共实现工业产值338.3亿元,同比增长41.8%,其中金属制品业实现产值69.6亿元,同比增长33.3%,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105.4亿元,同比增长42.7%,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1.1亿元,同比增长75.8%,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37.5%,包装印刷产业实现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31.9%,童车童具产业实现产值12.6亿元,同比增长39.3%,能源产业实现产值20.9亿元,同比增长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