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保康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保康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保康调查队 2012年4月16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生态经济强县战略思路,重点规划精细磷化、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坚持走跨越式发展之路,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严峻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保障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6.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3.33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18.95亿元,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43:33调整为24:42:3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55元,增长31.9%。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向好,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市场物价趋升,居民消费价格(CPI)为106.8,价格总水平上涨6.8%,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5.6%。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4.8亿元,同比增长12.8%。粮食播种面积31.28千公顷,比去年增加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2.9万吨,增长2.8%;全年油料总产量1.03万吨。(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 畜禽、水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生猪出栏27.17万头,增长3.8%,家禽出笼189.1万只,增长0.8%;水产品产量880吨,增长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36%(可比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家,实现产值37亿元,增长64%。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9亿元,产品销售率94.8%;实现利税总额6.2亿元,利润总额4.1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见表2)。 园区建设扎实推进。2011年我县在南漳县武安镇开辟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襄阳余家湖保康工业园入园企业达到20家,14家企业开工建设;牌坊湾农产品加工园入园企业达到14家。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县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企业达到14家,比上年增加1家,从业人员5557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为122.7和97.1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城镇5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2.5亿元,同比增长55.2%;房地产投资3.7亿元,同比增长24.4%;农村5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9亿元,同比增长137.2%;农村私人投资4亿元,同比增长3.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12.8%;集体经济0.4亿元,同比增长538.6%;个体私营经济0.6亿元,同比略有下降。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3亿元,增长27.2%;第二产业投资30.8亿元,增长211.5%;第三产业投资9.4亿元,增长42.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7.1亿元,同比增长2.8%,商品房销售面积2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3%。 五、内外贸易 商贸流通市场繁荣兴旺。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2.1亿元,增长40%;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9亿元,增长7.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20.1亿元,增长2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8%,占据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受旅游和节会经济的带动,价格上涨的拉动,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9亿元,增长2.3%。 全年全县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137万美元,同比增长40.4%;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0%;全年招商引资总额39.2亿元,同比增长68.6%。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74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700公里。货物周转量62722万吨公里,增长41.3%;旅客周转量23148万人公里,增长26.2%。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1975万元,增长19.4%;电信业务总量2450万元,增长2.1%。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9万户,全县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6.6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26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60.2万人次,增长16.7%;国内旅游收入4.2亿元,增长48.4%。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11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0750万元,同比增长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500万元,同比增长60.7%。其中:国税收入4512万元,同比增长27.4%,地税完成21083万元,同比增长51%。财政总支出88686万元,同比增长43%。 金融存贷均衡发展。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亿元,比上年初增加10.7亿元,增长28.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6.7亿元,比上年初增加5.3亿元,增长25%;企业存款19.7亿元,比上年初增加7.9亿元,增长67.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5亿元,比上年初增加5.7亿元,增长38.8%,其中:短期贷款12.2亿元,增长35%;中长期贷款7.9亿元,增长40.8%。全年货币累计回笼6.2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463万元,比上年增长1.2%,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349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坚持科教兴县,教育科技齐发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1所,在校生2.13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2539人;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7969人;小学74所,在校生1.08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409人。全县现有专任教师1749人。 全年用于科技活动费用支出118万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387人。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项,共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项目3项,获无偿资助经费129万元,全年共申请专利127件,授权32件。科技新产品销售率达到10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11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4.5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70.0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