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汉川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10-08 孝感市汉川市统计局

汉川市统计局

(2010年2月6日)

2009年是汉川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的一年,全市百万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湖北经济十强县(市),构建富裕秀美平安和谐汉川”的目标,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危中求机,难中求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态势。

综合

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加值、产值除注明外,均为现价)为165812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下同)16.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26258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59426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7244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1.0%、25.2%和10.1%。从构成情况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8年的21.50:49.05:29.45变化到2009年的19.68:51.83:28.4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6804.74元(按常住人口98.67万人计算),可比增长16.39%。

2009年,市委、市政府继续推进市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极。据初步统计,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3807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2%,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82.1%提高到2009年的83.3%;其中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0949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1%,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0%。

农业

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2009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14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969万元,落实农机购机补贴922万元,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985万元。据初步统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59767万元,可比增长12.4%;其中粮棉油产值144501万元,可比增长14.68%;多种经营产值为415266万元,可比增长11.74%,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74.2%。

从生产布局特点来看,调整农业结构已见成效。1、种植结构调向确保粮食安全。种植业产值241437万元,可比增长14.5%。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01954亩,调增66754亩,全年粮食总产460384吨,增产7.7%。棉花种植面积223829亩,调减39971亩,棉花总产18559吨,增产27.9%。油料总播种面积334436亩,调增32836亩;全年油料总产44967吨,增产9342吨,增幅26.2%。2、林业牧业渔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7144万元、166596万元、125869万元,可比分别增长2.4%、17.8%、8.0%。四旁植树121.99万株;森林覆盖率达17.1%。牲猪出栏46.03万头,增长15.3%;家禽出笼3540.06万只,增长25.3%;禽蛋产量30082吨,增产3.7%。全年水产品产量129980吨,增长8.0%;其中,鲜鱼产量117748吨,增长5.6%。

从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7万千瓦,增长3%;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768台、农用运输车2549台、联合收割机860台。全年有效灌溉面积907696亩。化肥施用量(折纯)54856吨。农业用电量4260.1万度,增长15.2%。

从农业生产举措来看,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率达61%,提高5个百分点。一是加快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兴办粮棉油万亩高产核心示范区4个,示范带动和巩固发展优质稻55万亩、优质棉25万亩、“双低”油菜30万亩,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完成成片造林2.84万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依托温氏家禽、飘飘千湖鸭业、刁汊湖绿色水产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三是积极发展生态休闲特色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5万亩,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基地10万亩,引进休闲旅游农业项目6个,协议投资10.8亿元。四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建成农产品加工产值“200亿元(县)市、100亿元园区”的目标,加快开发区食品加工园、马庙纺织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园区整体功能,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以汉江干堤整险加固、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高产农田建设、深沟大渠疏洗、民垸围堤加培、村组塘堰清淤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六是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2009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1.87万人,新增转移就业3.29万人,占年计划124.7%、164.5%;组织大中型招聘会8场次,帮助2.2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工业和建筑业

加快“三大园区”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不断壮大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狠抓企业改制、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着力开拓产品市场,并克服各种困难,使工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2314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6.0%。工业用电156104万度,增长12.4%。

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有263家,比上年净增23家,完成产值2506264.1万元,增长33.1%;其中,中省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19414.8万元,增长17.6%;市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286849.3万元,增长34.8%。完成工业增加值75214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4.9%。

从隶属关系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914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84037.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5.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88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9%;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3463.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5.3%。

从轻重行业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快速发展,重工业也在调整中提高。轻工业完成产值1445394.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6.9%;重工业完成产值1060869.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8.3%;轻重工业之比为57.7:42.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444483.7万元,增长32.68%,其中,市属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228953.0万元,增长34.41%。实现利润总额140975.8万元,增长68.91%,其中市属工业利润143675.7万元,增长23.33%。应缴税金96988.8万元,增长25.75%,其中市属工业应缴税金80787.9万元,增长21.23%。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875万元,同比下降80.6%,其中市属亏损企业亏损额157万元,同比下降19.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3.9,同比增长37.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