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赤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强而优中等城市的宏伟目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在调结构、保增长、促改革、控通胀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健康发展轨道,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有利的发展机遇,我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动权,经济得到跨越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88.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0%,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4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2.95亿元,增长27.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5.6:49.7:34.7调整到2011年的14.6:49.4:36.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6.1%、5.8%、6.1%、4.5%、12.4%、4.9%和16.4%。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5.4,价格水平上涨5.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1.3%,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3.6%,衣着价格上涨5.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2%,居住价格上涨4.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5%。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加大、困难较多的时期,市场主体不多,体制机制不活、物价上涨压力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重,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压力空前增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严重偏少,文化产业规模效应显现不够,集贸市场分散、凌乱,辐射能力不强等都将影响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 2011年,我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得到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7.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59.02万亩,比上年减少0.5万亩;棉花种植面积1.64万亩,比上年增加0.1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7.79万亩,比上年减少0.12万亩;年末水果面积6.7万亩,比上年减少0.02万亩,其中:猕猴桃面积2.25万亩,比上年增加0.28万亩;年末实有茶园面积8.27万亩,比上年增加3.16万亩。粮食总产量20.29万吨,比上年减产1.96万吨,减8.8%;棉花总产量1683吨,增产424吨,增长30.0%;油料产量24094吨,增产1555吨,增长6.9%(主要农产品产量见附表)。“粮食大县”地位得到巩固,新增了“茶叶大县”名片。 林业生产较快发展。按照“在山上再造一个赤壁”的林业生产工作要求,我市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全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2011年,全年木材采伐量3.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8%,竹材采伐量817.5万根,同比增长0.8%,实现林业增加值1.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 畜牧、水产业稳步增长。全年生猪出栏29.28万头,增长7.1%;水产品产量达到7.23万吨,增长0.4%。“水产大县”地位得到保证。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果。防汛抗旱能力不断加强。面对旱涝急转自然灾害,全市各类泵站全部启用,投入到防汛抗旱,保护农田面积16.5万亩。水毁工程修复扎实有效。2011年,投资1292.1万元及时对水毁工程进行了修复,对陆水南北干渠9处滑坡、漏洞险情进行加固处理。挖“万塘”活动取得实效。2011年,我市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投资6373万元,修复水渠114处,挖塘1794口。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2万亩,同比增长3.1%,占耕地总面积的59.6%,旱涝保收面积20.05万亩,同比增长2.5%,占耕地总面积的39.6%,机电排灌面积15.83万亩,同比增长2.3%,占耕地总面积的31.3%。 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显着提高。2011年,全市拥有耕作机械1468台,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9.72台,拥有收获机械429台,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2.84台,拥有农用排灌机械3897台,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25.81台。当年实际机耕面积达到40.2万亩,同比增长6.3%,占总耕地面积的79.5%,当年实际机械收获面积达到30.45万亩,同比增长5.4%,占耕地总面积的6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我市继续实施“大办工业,办大工业”战略,不断壮大工业块头,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89家,完成工业增加值82.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39亿元,占1.7%;集体企业增加值0.99亿元,占1.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1.42亿元,占1.7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9.59亿元,占6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2.71亿元,占1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6.39亿元,19.7%。轻工业增加值34.25亿元,占41.5%;重工业增加值48.24亿元,占58.5%。 工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67.32亿元,增长71.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43亿元,增长264.7%,实现税金8.58亿元,同比增长111.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354.9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7.8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25.35%,同比提高13.3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4.95%,同比提高11.0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6.4次,同比提高2.0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9.16%,同比提高4.8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77901元,同比增加31812元,产销率为97.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迈出新步伐。2011年,我市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在建设陆水工业园的同时,加快赤马港工业园、中伙光谷产业园和茶庵脑酷生物科技园建设,开发区建设取得令人鼓舞的良好势头。全年开发区落户企业78家,其中:陆水工业园入驻企业52家,赤马港工业园入驻企业24家,中伙光谷产业园已经与以巨龙集团为首的5家企业签约,另有十几家深圳电子企业正在等待供地落户中伙光谷产业园。茶庵脑酷生物科技园以投资16亿元的广东脑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为依托,打造全球唯一一家脑动力饮料品牌。2011年,开发区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实现税收4.2亿元。其中新增企业36家,规模企业8家,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3亿元,完成外贸出口4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新增城镇就业1011人,劳动合同签订300人,完成社会五项保险参保扩面600人,新增工业用地4485亩,平整土地2185亩,拆迁38户,修路4公里,完成货币工程量1.29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