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咸安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区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富民强区”总体目标,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对接长江经济带,积极实施发展大工业、构建大旅游、搞活大流通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加快经济发展,确保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综合 经济发展加快,总量高位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8.68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2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4.10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37亿元,增长12.6%。从构成来看,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16.84:48.01:35.15变化为16.48:49.82:33.70,二、三产业仍然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全部工业增加值61.11亿元,增长2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49%。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6.9%,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市场秩序进一步净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应对。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全区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缺少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三是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尚需拓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行政效能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牢固树立“板块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开发理念,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推进农业“八大板块、五大养殖小区”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拓展非农产业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借开展“三万”活动新契机,战胜了春夏连旱和特大暴雨灾害,农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32.21亿元,增长16.4%。全年粮食总产179741吨,增产23222吨,增长14.8%;油料总产41269吨,增长10.2%;蔬菜总产257496吨,增长5.0%;苎麻总产1960吨,下降17.1%。 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3.29万头,增长5.4%;家禽出笼2365.95万只,增长1.5%;禽蛋产量5655吨,增长1.9%。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26478吨,增长10.0%。 林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115亩,下降24.1%;木材采伐量31072立方米,下降22.1%;楠竹采伐量229万根,下降48.9%。森林覆盖率43.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19112千瓦,增长13.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235吨,下降6.1%;农村用电量5484万度,与上年持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275亩,增长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始终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在现有产业和企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在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抓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设,扶持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全区128家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7.37亿元,增长26.2%,其中区属125家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6.71亿元,增长27.2%。区属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200.33亿元,增长56.1%。按经济类型分: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2.17亿元,增长83.8%;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161.10亿元,增长5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5.94亿元,增长10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产值31.12亿元,增长59.6%。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2.17亿元,增长83.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总产值94.08亿元,增长55.9%;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06.25亿元,增长56.3%。 工业产销衔接需进一步加强。全区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95.31亿元,增长55.9%;工业产品销售率97.49%,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区属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27亿元,增长57.1%;实现利润13.41亿元,增长121.3%;利税总额17.73亿元,增长83.4%;亏损企业亏损额0.20亿元,增长44.9%。总资产贡献率64.86%,上升19.1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4.48%,上升2.8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78%,上升2.3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5.30%,提高0.9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55%,上升2.2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5.54%,比上年提高59.13个百分点。 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99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7%。建筑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招投标制度逐步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拓宽。建筑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加大,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水平稳步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促进增长的最有效手段,积极谋划、包装、储备、申报一批重点项目,引进一批规模带动型、科技成长型、社会效益型项目,全力推进在建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9294万元,增长35.2%。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705520万元,增长32.4%;房地产开发投资136460万元,下降1.4%;农村非农户(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06314万元,增长2.9倍;农村农户投资11000万元,增长1.4%。全年制造业投资348133万元,增长51.2%。 招商引资成绩显着。全年续建和新引进项目共计234个,累计到位资金32.12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9.52亿元,增长42.1%。其中:区直单位续建和新引进项目103个,到位资金22.16亿元,增长60.6%;乡镇办续建和新引进项目131个,到位资金9.96亿元,增长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