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灞桥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50个,其中医院16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人员377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72人;卫生机构床位2157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59.87万人。户籍人口51.62万人,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男性25.5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9.5%;非农业人口24.6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7.73%。全年出生率10.53‰,死亡率6.19‰,人口自然增长率4.34‰。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7元,比上年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11291元,比上年增长27.6%。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9.8%,农村为29.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88平方米。 全区职工年末在岗人数42976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4.98亿元。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46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3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全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员4.6万人。 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各类保险人数30.5万人,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4.1%。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87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97万人,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02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达28.21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16万人。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建成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规划面积由38平方公里扩大到139平方公里。全区累计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103公里,东城大道、长乐东路等14条城市主干道竣工通车,地铁一号线、地铁三号线、西安城东客运总站等省、市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市政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第三污水处理厂、塘村变电站、纺织城自来水加压站投入运营,位于白鹿原上的东南郊水厂开工建设。全区累计铺设雨污管网100公里,安装路灯3000余盏,道路点亮里程达到70公里。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110个村达到市级重点村标准,新建农村道路400余公里,全区自然村“村村通油路”目标全面实现。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好于国家二级标准(良好)以上的天数304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22毫克/标立方米,较上年下降26.5%,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4毫克/标立方米,较上年上升2.5%。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55.6分贝。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0人,受伤1人,经济损失2万元。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 注释: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4、表三中各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不含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及中省跨地区项目。 5、表四中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包括浐灞生态区数据。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对外贸易数据来自区经贸局;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文化、体育、旅游相关数据来自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区卫生局;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住房建设保障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区环境保护局;安全生产数据来区安监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