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乐昌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91公里,比上年增加40公里。全年客货运输量(不含铁路,下同)平稳增长。客运量519万人,增长11.9%;旅客运输周转 量18163万人公里,增长31.7%;货运量4841万吨,下降17.8%;货物运输周转量208亿吨公里,增长17.6%。 邮电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8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29万元,增长14.6%;电信业务总量2.35亿元,增长6.6%。固定电话用户6.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1.5万户,新增2.86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3.43万户,比上年增加0.69万户。 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6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国内游客166.17万人次,增长34.4%;国际游客1308人次,减少72.3%。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94.56万人次,增长24.7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5%。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至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有6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7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A级旅游景区3个,其中4A景区1个。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形势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0.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41亿元,比年初增长13.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87亿元,比年初增长17.3%。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9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044万元,增长3.1%,寿险业务保费收入9873万元,增长0.4%。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5285万元,增长118.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940万元,同比增长279.9%;寿险业务赔付支出1345万元,下降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72所,在园幼儿14195人;小学96所,在校学生336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26所,在校学生19691人;高中4所,在校学生7630人。全市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9%。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2011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项,有7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立项;申请专利98件,专利授权量58件;申报的国家富民强县项目,首次被国家科技部立项并获得了经费支持;乐昌市顺利通过2011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全年举办各类实用型技术培训班32期,共有2500人次参加培训与学习,免费发放科技资料4688份,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开展了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0多场,举办了2011年军民迎春联欢晚会、“贺新春民间艺术”巡游、“闹元宵”——乐昌市曲艺(粤剧)专场演出等系列迎春活动举办了乐昌市庆祝建国62周年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共建文化乐昌,同享幸福未来”乐昌市第七届“国土资源杯”书画大赛。2011年,图书馆总流通量为8.34万人次,其中阅览室及图书库接待来馆阅览6.93万人次,办理图书外借7394册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乐昌支中心(电子阅览室)接待读者5687人次。文艺精品出成果。经过二度创作为艺术舞蹈节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蛙狮》,参加在顺德举行的广东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荣获金奖,小品《寻觅幸福》获省业余文艺作品评选二等奖,论文《挖掘深厚底蕴,打造魅力乐昌》荣获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司举办的《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优秀论文奖(最高奖),并入选获奖文集。电影发行放映中心全年送电影下基层2340场次。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167张,比上年增长1.4%。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88人,注册护士740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全作医疗31.81万人,覆盖率达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韶关市青少年锦标赛中,乐昌体育健儿获得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7枚;广东省第一届智力运动会,乐昌代表队获得女子团体个人第一名和公开组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60元,比上年增长14.2%。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840 元,比上年增长27.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75元,比 上年增长18.5%。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9104人,比上年末净增1558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1608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4765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37124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47641人;参加失业保险17328人;参加工伤保险19738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28人。 社会福利事业有所加强。至2011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8873户共14677人,其中城镇1157户1761人,农村7716户12916人,共发放低保救济金98.73万元。年末全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18个,床位1170张。 十二、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3.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1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4.4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734人,死亡人口2499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100(女性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6.06‰。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4645公顷,迹地更新造林面积1800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3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0.7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68.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95%。全民义务植树9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5%;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9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2%。其中,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96万公顷。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72.5万吨,达标量155.94万吨;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6.5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81.11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109.72万吨,综合利用量107.42万吨,综合利用率97.9%。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25万吨,与上年持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0.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