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岑巩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六、国内贸易、招商引资和旅游 全县商业贸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1891万元,增长15.6%;住宿餐饮业1740万元,增长8.3%;其他行业258万元,增长12.2%。按城乡划分,县的零售额为8072万元,比上年增长5.8%;县以下为7825万元,比上年增长17.3%。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签约项目12个;合同引进资金9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7%;实际到位资金7074万元,比上年增长9.4%。 旅游事业有所发展。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9万人,比上年增长16.7%,旅游总收入98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七、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有所增长,但收支矛盾仍然突出。2006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270万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38万元,增长9.0%;财政支出21932万元,增长16.1%。 税收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全县各项国税收入共计入库2725万元,比上年增长8.9%。全县地方税收入库共计1538万元,比上年增长24.9%。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460万元,比年初增长18.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438万元,比年初增长25.4%;各项贷款余额58119万元,比年初增长10.9%,其中:工业贷款1507万元,比年初下降1.6%,商业贷款12766万元,与年初持平,农业贷款18247万元,比年初增长22.9%,乡镇企业贷款3219万元,比年初增长15.2%,个人消费贷款7039万元,比年初下降17.5%。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保险公司全部保费收入1159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23万元,增长5.2%;人身保险费收入836万元,增长25.1%。全年赔款支出272万元,增长30.8%,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82万元,增长22.1%;人身险赔付金额90万元,下降52.5%。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高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3596人,比上年增长26.8%,初级中学12所,在校学生12123人,比上年减少4.0%;小学108所,在校学生25085人,比上年增长1.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6%,初中入学率为111.8%;幼儿园在园幼儿4792人。中学教职工数897人,其中专任教师785人;小学教职工数1078人,其中专任教师1033人;幼儿园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2006年全县普通高考录取本科学生人数为194人,其中重点院校录取14人;录取专科学生人数为119人。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实施科技项目4个,其中“岑巩县茱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列入州级科技项目,获科技经费3万元;引进青蒿项目1个,投入资金65万元;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2006年全县拥有专利12项;2001年开发的柏木烯替代物“杉木烯”2006年已通过省科技厅验收。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文化站各1个,星光老年之家2个。电视差转台1个,有线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5887户,农村地面卫星站19755个,电视覆盖人口98.2%。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1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私营骨伤科医院1个。全县医疗机构实有病床257张,其中:医院病床126张,卫生院病床119张,妇幼保健站12张;卫生技术人员300人,其中:执业医师102人,执业助理医师63人,注册护士71人;社会诊所5个,卫生技术人员41人。村卫生室129个,医生和卫生员22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118480人,占农业人口的66.9%。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年分别在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七一和国庆期间分别举行了篮球、田径、自行车、象棋、乒乓球、体操、老年门球等比赛10余次,参赛人数达万余人;我县老年门球、柔力球在全州赛事上分别取得第三和第五名,县老年体协被评为全州先进单位。 十、人口及人民生活 2006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4‰,死亡率为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年末常住总人口22.63万人,比上年增加0.14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2.14万人,女性10.49万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2.68万人,占总人口的56.0%;城镇人口3.94万人,城镇化率为17.4%。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2006年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154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0.0%;经调查测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1%。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56元,实际增长5.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65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6%。城乡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见下表)。 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0.2平方米,全部为砖木结构。 十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2.22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0.8%,其中:第一产业7.76万人,第二产业0.57万人,第三产业0.98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2.91万人。城镇从业人员0.7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1.49万人(含外出务工人员)。年末全县城镇实现新增就业51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5人,“4050”下岗人员再就业2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与上年持平,达到省政府目标任务。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455人,比上年末净增563人,收缴养老金973万元,发放养老金63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29人,收缴失业保险金3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816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金93万元。全年发放城镇低保、农村救助、五保、医疗救助、救灾等救济金288万元,解决了2.3万人的生活困难。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个,床位12张。发放军、烈属优抚优待金85万元,慰问金5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有环境监察队和监测站各1个,两单位人员共4人;全县有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省级1个,州级1个,总面积26000公顷;全年环境治理投资完成351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9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为85.3%;县城空气质量、自来水质量、城区交通干道和居民住宅区噪声均达国家标准。 2006年,全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展。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不稳固,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化程度低,规模小,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就业压力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