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泗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11-04 宿迁市泗阳县统计局

泗阳县统计局

(2007年3月)

2006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六年振兴”规划总揽全局,围绕“争当宿迁突破苏北振兴先行军”奋斗目标,做强特色产业,打造工业强县,全力建设现代化中等工贸生态城市,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显着成绩,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比上年增速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实现增加值22.1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势强劲,实现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22.1%,其中工业增加值28.09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04亿元,增长15.2%。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7.27:43.07:29.65,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72.7%,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达9176元,约1177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县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将进一步加快。

一年来,虽然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消费拉动和外向带动力较弱,财政收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和公共支出的需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三是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农林牧渔业

全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策应省市及苏南的扶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6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2.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2%和6.1%。

主要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在“一免四补”政策激励下,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9万亩,比上年增加3.49万亩,增长3%。全县粮食总产48.75万吨,比上年增加4.59万吨,增长10.4%。在粮食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品牌战略。全年完成林地资源综合开发5.2万亩,栽培食用菌8000万平方尺,新增高效渔业面积4万亩,全年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1个;创着名商标1件、知名商标2件,申报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

其他农产品受结构调整和市场因素影响产量有升有降。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惠农措施得到加强。完成大涧河、葛东河等11条县乡骨干河道和531条村庄河道、335个河塘疏浚整治工作,被评为全市唯一的“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先进县”。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复垦开发整理土地3.5万亩,新增耕地4490亩;新增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4446台套,新改建农村公路337.3公里;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3000只,发展沼气生态村16个;新改建10KV线路96.4公里、400V线路13.2公里。培训城乡劳动力8.9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5万人。全年“一免三补”资金累计达5229.5万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640万元,累放支农贷款13.81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势头强劲。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增加值28.09亿元,增长24.2%。全县工业用电量2.78亿度,增长3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3亿元,增长28.6%。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42家,年末总数达186家。

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全县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37%。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37.5∶62.5,出现了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支柱行业实力继续增强,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县木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和电器照明等五大行业完成增加值12.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7%。其中木材加工业实现7.5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51.9%,成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企业有3个。

产权结构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继续增强。全县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309万元,比上年增长9.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增长26.4%;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0.72亿元,增长43.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8.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9%。民营工业蓬勃发展,全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2.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00.03%,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实现出口交货值3.32亿元,增长53.7%;实现利税3.46亿元,增长37.9%。其中利润2.16亿元,增长38.9%。企业亏损面和亏损企业亏损额状况变化不大。全县企业亏损面3.8%,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实有亏损企业7个,比上年增加1个;亏损企业亏损总额0.1亿元。全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8.2,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县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44.1万平方米,增长5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及以上项目单位)47.68亿元,比上年增长75.3%。分城乡看,城镇完成投资37.22亿元,增长89.7%。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11亿元,增长78.8%;农村完成投资10.46亿元,增长3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亿元,下降15.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6亿元,增长60.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97亿元,增长97.4%。

投资的强劲增长得益于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强化和深入。全年共引进华威棉纺、豹子头服饰、上海纺织城、苏州纺织工业园、苏州高新电器照明产业城、欧洲工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2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从结构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2.36亿元,交通运输业投资6.02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16亿元。工业投资再创新高,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9.15亿元,是上年的3.5倍,其中纺织业完成投16.27亿元,木材加工业9.35亿元,分别占工业总投资的33.1%、19%。房地产开发投资热度不减,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11亿元,增长79%,房地产投资占城镇投资的24.6%。全社会商品房施工面积144.08万平方米,增长163.9%;竣工房屋面积40.6万平方米,增长66.9%;商品房销售面积(包括现房和期房)40.22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6.44亿元,分别增长99.3%和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