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2-27 马鞍山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突破两百亿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见图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82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全年累计财政支出19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4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张。民生银行马鞍山分行开业运营,中信银行马鞍山分行获准筹建,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至19家。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69.19亿元,比年初增加192.09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602.65亿元,比年初增加93.5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77.14亿元,比年初增加7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86.64亿元,比年初增加22.52亿元;中长期贷款391.11亿元,比年初增加28.96亿元。

保险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市各类保险机构19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人身险保费收入1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

九、城市建设

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为8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1.4%。东环路高速化改造、105省道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完成57个老旧小区整治三年计划,50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加快建设。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及街头游园和城市入口绿化改造,建成4座街头游园。新增绿地面积155公顷,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3%。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专利申请量3944件,比上年增长97.2%。66个项目被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9项。全年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重点实验室9家,组建我市第四家院士工作站——威龙科工贸院士工作站。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高新技术企业167家,高新技术产品528个。民营科技企业288家,技工贸总收入103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全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为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全市高等院校6所;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660所,其中,幼儿园219所,小学312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普通中学102所。全市省一类幼儿园7所,省示范高中11所,省特色初中1所,省特色小学2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5所。全市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3.76万人、教职工2.29万人。全市高中阶段在校学生8.68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108.98%。

人才队伍建设富有成效。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144场,组织赴清华大学等外地招才引智6次,引进高层次人才140人。24个引智项目被国家和省批准立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1项,已实施14项引智项目,引进国外专家18人。新增4个博士后工作站,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其中国家级1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第24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第27届“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第三届“周末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17个,藏书196万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7个;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综合档案馆7个,档案资料117.14万卷(件),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6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5家;标准化村卫生室388所。共有病床6506张,卫生技术人员9737人。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四苗、五苗接种率为99%,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为99%。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首届马鞍山体育舞蹈公开赛、“丰盛杯”第二届长三角城市自行车越野邀请赛、南京都市圈城市龙舟邀请赛、第38届元旦环湖长跑等活动。举办了全市中小学13项体育比赛和大专院校8项体育比赛等。在全省率先将高校体育竞赛列入市级体育部门的竞赛计划。参加省常规比赛获得奖牌208枚,其中,金牌67枚、银牌73枚、铜牌68枚。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38种矿种;其中,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26种,水汽矿产2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7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22种。

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全年共安排减排重点工程65项,市发电厂燃煤机组脱硫、山鹰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等工程相继建成。东部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全市共运行污水处理厂9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3%以上。节能降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以内。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7%,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8%。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3人。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较为平稳。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28.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6.87万人,非农业人口81.5万人。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3‰,死亡率为5.45‰,自然增长率为4.85‰。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37元,稳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3.2%(见图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920元,稳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4.9%(见图7)。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据抽样调查,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空调179台,冰箱101台,移动电话189部,家用电脑87台,热水淋浴器104台。

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637.58亿元,比年初增加95.93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428.4亿元,比年初增加73.28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99.58亿元,比年初增加23.89亿元。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累计新增就业5.51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8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64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完成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2.2万人,创业培训1.15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3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09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5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0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2.85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29万人。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8.5万人,参保率为90.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参保人数为1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