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
全旗共有中学、小学各种教育机构8所,拥有中小学生5031人,其中中学生2059人,小学生2972人。拥有教师637人,其中小学教师347人,中学教师290人。 文体广电事业全面加强。2010年累计投资440万元采购了先进的制作、播出、广播电视数字设备。投资300多万元为乌兰牧骑新购置了灯光、音响、服装等演出装备,旗乌兰牧骑第一次晋升为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国际驼球、乒乓球邀请赛和全区青少年射箭锦标赛,承办了河套文化研讨会和全区两个文明现场会。参加了中央三台组织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活动,在全国东西南北四个队中,我旗代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庆五天乐”文艺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受到了自治区、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年内又首次在内蒙古电视台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乌拉特后旗春节联欢晚会,这两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旗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推进。2010年投资918万元在呼和温都尔镇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中心卫生院。旗综合医院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整改修缮了3所基层卫生院并已投入使用。“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本旗补偿资金提高至50元,属全市最高。大病医疗救助54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10.8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采取了“送出去、引进来”等培训方式,提高了医技人员素质。 截止年底,全旗共拥有医院2所,门诊、卫生院57家,卫生技术人员245人,拥有床位数216床。 八、国内贸易 2010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商品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批发零售业3.2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亿元。分行业看,县的零售额3亿元,县以下零售额1.23亿元。 九、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较低增长。2010年,全旗户籍人口65541人,比2009年增加了664人;其中,非农人口34054人,农业人口31487人。全年出生人口633人,比2009年增加95人;死亡人口397人,比2009年增加228人。全旗汉族人口47937人,占全旗人口的73.1%,蒙古族人口17318人,占全部人口的26.4%。18岁以下人口8865人,占总人口的13.5%;18至35岁人口21397人,占全部人口的32.6%;35至60岁人口28376人,占全部人口的43.3%。全旗男性人口有33545人,女性人口有31998人,男女比例为51.2:48.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旗养老保险参保16183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30422人,工伤保险参保8607人,生育保险参保10822人,失业保险参保7480人,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均达到目标任务的100%。率先在全区开展了农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有3460名农牧民纳入养老保险统筹。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推进。投资5669万元新建廉租住房994套、4.12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4.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极大的满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912万元,农牧区低保金873万元,分别保障城市和农牧区困难群众8875人、5993人;发放各类救灾救济款140万元,救济受灾户1573户。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630元、300元。自筹资金将牧区低保标准提高至城镇低保水平。各单位对口帮扶村嘎查投入资金325万元。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2010年,全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29元,比上年增加1649元,同比增长1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84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2元,增长13.7%。 注:本公报数据均为统计年报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