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廊坊市统计局 2013年3月22日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牢牢把握“创新破难、遇艰愈奋、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实施精良管理,追求高端发展,审慎应对、砥砺奋进,全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实现1793.8亿元,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68.6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627.0亿元,增长9.0%。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8:54.6:34.6调整为11.0:54.0:35.0。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7.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有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8%,涨幅与上年相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3%,同比回落7.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指数上涨2.7%,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5.1%,同比回3.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5.0%,同比回落9.1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2.1万人,增长6.5%。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735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2.0%以内,连续八年保持全省最低。 二、农业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9.9万亩,下降1.5%;总产量184.7万吨,下降4.6%。其中,夏粮产量51.0万吨,下降1.9%;秋粮产量133.7万吨,下降5.6%。棉花播种面积63.0万亩,下降3.7%;总产量4.6万吨,下降8.7%。油料播种面积21.4万亩,下降7.7%;总产量3.6万吨,下降1.6%。蔬菜播种面积163.6万亩,增长3.8%;总产量674.6万吨,增长3.7%。畜牧业生产稳定,肉类、牛奶总产量分别达35.1万吨和23.5万吨,分别增长1.8%和1.5%;禽蛋产量18.6万吨,下降0.1%。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3.5万吨,增长0.7%。农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稳定。农用机械总动力683.9万千瓦,增长0.9%。机耕面积471.8万亩,增长2.5%;机械播种面积533.9万亩,增长0.3%;机械收获面积312.7万亩,增长15.5%;农村用电量77.7亿千瓦小时,增长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24.7亿元,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长11.4%,集体工业增长20.9%,股份制工业增长1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长7.8%;轻工业增长15.3%,重工业增长13.7%。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07.5亿元,增长11.7%,其中利润总额136.6亿元,增长4.8%。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3.9亿元,增长10.6%。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产值691.8亿元,增长46.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47.2万平方米,下降16.4%,竣工面积1078.6万平方米,增长1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4.1亿元,增长20.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82.1亿元,增长21.4%;农户投资32.0亿元,下降1.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4亿元,下降2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74.8亿元,增长33.4%,其中,工业投资647.5亿元,增长29.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99.0亿元,增长11.0%。工业完成技改投资384.1亿元,增长40.6%。占全市工业投资的59.3%,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全年新开工项目694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57个,同比增加118个,增长84.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3.1亿元,下降17.4%。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1亿元,增长15.2%。其中,城镇和乡村分别实现零售额362.1亿元和206.0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4.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5亿元,增长10.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5.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情况良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2018万美元,增长6.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2809万美元,下降8.2%。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3670美元、34827万美元和14312万美元。 从批准、注册情况看,年内新批准外资项目23个,合同总金额130790万美元,增长53.9%,其中,合同外资额49257万美元,增长22.2%;年内新注册三资企业22家,注册资本41997万美元,增长79.4%,其中,外方注册资本19408万美元,增长4.9%。年末实有三资企业541家。 外贸进出口形势不佳。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0.3亿美元,下降5.0%。其中,进口总额21.4亿美元,下降17.0%;出口完成28.8亿美元,增长6.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货物运输总量10891万吨,增长19.0%;货物运输周转量185.2亿吨公里,增长11.0%。旅客运输总量3456万人,下降24.0%;旅客运输周转量31.8亿人公里,增长1.4%。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492.9公里,增长2.1%。其中,国道137.9公里,省道710.3公里,县道783.8公里,乡道1696.7公里,专用路126.0公里,村道5858.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287.9公里,一级路502.1公里,二级路1000.3公里,三级路958.0公里,四级路6744.6公里。全市现有桥梁2029座157449米。其中,特大桥22座56937米;大桥194座45640米。 邮电通讯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3.5亿元,增长8.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3亿元,增长10.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27.8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以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着力改善旅游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21.8万人次,增长20.9%,实现旅游收入99.1亿元,增长23.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210.1万人次,增长21.0%,创收97.1亿元,增长24.0%;接待国际旅游者11.7万人次,增长10.7%,创汇3206.0万美元,下降9.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3]306.6亿元,增长22.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2.1亿元,增长22.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8.4亿元,增长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