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赤峰市统计局 (2013年3月22日)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保增长、调结构、增投资、强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的总体要求,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54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868.88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462.93亿元,增长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6360元,增长14%,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760美元。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5.7∶53.6∶30.7调整为15.1∶55.4∶29.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到18%,居三次产业之首,分别高于一、三产业10.3和9个百分点;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6%、70.7%和20.7%,第一产业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4.4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9.6和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高于第一、三产业8.4和6.8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102.7%,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9%。在食品类价格指数中,粮食价格上涨6.7%;食用植物油上涨0.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4%,其中,猪肉下降8.9%,牛肉和羊肉分别上涨27%和15.3%,鸡价格下降11.2%;干鲜瓜果上涨11.4%。其他消费品价格指数多数比上年增长。(见附表1) 201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7.15万人,比上年增加3.17万人,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8.48万人,比上年下降1.2%,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53.52和65.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3.2%,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2%、21.7%和26.3%。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1.86万人,增加1.31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26.12万人,增加1.9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88.97万人,减少0.28万人。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51万人,新增就业人数2.72万人,登记失业率3.88%。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39.37亿元,比上年增加18.75亿元,增长15.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56亿元,增长20.7%;上划中央和自治区税收收入64.81亿元,增长10.1%。有8个旗县区的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5亿元,其中红山区、元宝山区的财政收入超过25亿元,克什克腾旗超过15亿元,松山区超过10亿元。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25.25亿元,增加53.06亿元,增长19.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89亿元,增长21.4%;教育支出67.17亿元,增长1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87亿元,增长13.4%;医疗卫生支出22.42亿元,增长8.8%;住房保障支出12.59亿元,增长39.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欠发达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新兴产业发育不足,现代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仍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承载产业、保障生活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不够,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 二、农业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666.46万亩,比上年下降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46.7万亩,增长0.5%。全市粮食总产量100.02亿斤,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谷物89.41亿斤,增长15.1%;豆类3.08亿斤,增长14.5%;薯类(折粮)7.53亿斤,增长12.7%。经济作物产量普遍提高,其中,油料产量2.8亿斤,增长7.7%;甜菜14.99亿斤,增长7.4%;药材0.69亿斤,增长64.8%;蔬菜92.89亿斤,增长6%;瓜类6.74亿斤,下降3.6%(见附表2)。全市绿色、无公害和有机杂粮生产获得丰收。赤峰小米(谷子)、赤峰黄米(黍子)、赤峰荞麦、赤峰绿豆、赤峰小豆、赤峰芸豆等六个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322.38万亩,总产量实现28.35亿斤,为赤峰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牧业年度(六月末)全市牲畜存栏1856.35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36.73万头(只),增长8%。牲畜良种及改良种率96.3%;牲畜出栏率56.4%,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猪出栏169.82万口,牛出栏85.38万头,羊出栏504.6万只;能繁殖基础母畜存栏883.1万头只,比上年减少31.39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45.8万吨,增长4.9%。其中,猪肉产量13.25万吨,增长4.4%;牛肉产量9.73万吨,增长2.5%;羊肉产量8.43万吨,增长6.6%;禽肉产量12.28万吨,增长7.1%;牛奶37.14万吨,下降6%;禽蛋32.66万吨,增长3.6%。(见附表2)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1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0万公顷,飞播造林0.67万公顷,封山育林9.47万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13805吨,增长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5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0.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增长20.3%;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1%,其他类型企业增长21.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2.3%,重工业增长21.5%。冶金、能源、食品、医药、建材、纺织、化工和机械八大重点行业增长19.8%,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4.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冶金行业增长28.8%,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6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 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市原煤产量3417.15万吨,增长6.4%;发电量182.03亿千瓦小时,下降9%。其中,风力发电62.67亿千瓦小时,下降17.4%;铁矿石原矿量2654.67万吨,下降10.4%;十种有色金属36.36万吨,下降6.1%;钢材275.83万吨,增长69.8%。其中,线材194.99万吨,增长20%;水泥640.77万吨,下降12.1%。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和下降。(见附表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0.66亿元,增长14.9%;实现利税161.6亿元,下降14.1%;实现利润105.9亿元,下降1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24.38万平方米,增长122.8%;竣工房屋面积699.72万平方米,下降14.8%;房屋建筑竣工率23.9%;利润总额7.07亿元,下降9.5%;实现税金0.22亿元,下降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