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延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8.22亿元,增长16.1%;财政支出8.56亿元,增长31.1%。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1.20亿元,比上年末新增24.91亿元,增长15.9%;各项贷款余额113.19亿元,新增0.95亿元,增长0.8%。延吉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04亿元,增长13.0%。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3.21亿元,增长13.1%;财产险保费收入0.74亿元,增长54%。支付各类赔款0.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人身险业务给付0.31亿元,增长30.7%;财产险赔款0.29亿元,增长32.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研究生教育招生766人,在学研究生2174人,毕业生425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667人,在校生16527人,毕业生3088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33人,在校生6769人,毕业生1809人。普通高中招生4813人,在校生14717人,毕业生4228人。初中招生5676人,在校生17643人,毕业生6400人。普通小学招生3818人,在校生26427人,毕业生532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879人。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延吉市中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教育合格率达95.0%,初中升学率达79.7%。 全年扶持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项目12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州级项目9项;通过州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1项。延吉市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64项,授权专利67项。全年市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405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5年末,延吉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体育场馆2个,文化艺术中心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2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台2座。延吉市有线电视用户11.06万户。出版报纸2637万份,各类期刊63万册,图书3005万册,课本170万册。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历时4个月的“延吉市2005年‘金达莱之夏’广场文化活动”于6月1日拉开序幕,其间共举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36次,表演节目400多个,参与观众达5万多人。组织文化下乡演出12场,观众达5千多人。全年群众共创作作品120多部,其中获省级奖9项,州级奖21项。 2005年末,延吉市共有私营及以上卫生机构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个。拥有医疗床位3193张。卫生技术人员4157人,其中执业医师1621人,执业助理医师102人,注册护士1597人,药剂人员293人,检验人员159人。社区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延吉市现有6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27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 2005年举办了由延吉市各系统参加的“百事可乐杯”万人长跑活动;举办了“国贸杯”、“新元杯”、“吉林远航建设杯”的象棋、门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比赛活动。在全省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中获得27.5枚金牌;在省民运会上获得4枚金牌;在全州十六届运动会上,延吉市代表队共获得262。5枚金牌,以团体总分7608分位居各县市之首。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延吉市户籍人口为42.04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24.26人,汉族人口16.80万人;女性21.41万人;非农业人口37.44万人。延吉市户均人口3.14人。 全年出生人口2940人,出生率为7.05‰;死亡人口2130人,死亡率为5.11‰;全年净增人口810人,自然增长率为1.94‰,机械增长率15.57‰。 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1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增长8.6%。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7001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052元,增长16.6%。 城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2.94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81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6.99万人,比上年增加0.24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2.83万人,比上年增加0.17万人;在参保的离退休人员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2.51万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4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0.1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77万人,增加0.3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04万人,参保退休人员2.26万人。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3181张,收养各类人员1938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53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 加大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基层工作。继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5万元新建1栋社区办公楼,延吉市社区办公楼现已达49栋。继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形成了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家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体系。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总投资4.54亿元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当年完成投资2.47亿元,工程已于10月20日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230万平方米区域集中供热,1.8万户居民成为集中供热的一期用户。总投资2.73亿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投资2.33亿元。中环路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完成动迁2.6万平方米。加大市政工程投资,完成了爱丹路、局子街、人民路等8条道路拓宽、改造,其面积达22.4万平方米。人行道维修面积14.4万平方米,新建排水管线4条,新建路灯10条。 城市供水、供气状况进一步改善。延吉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5.6万立方米,自来水年售水量1979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89.0%,水质综合合格率99.8%。全年新铺设煤气管道11公里,增加煤气用户9500户。年末煤气、液化气用气户11.05万户,供气总量7629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2.0%。 全年新购置10辆大客车,更新改造181辆小公共汽车。至2005年底,延吉市公共运营车辆达476辆,出租车2464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4814万人次。 全年公共绿地面积165.64公顷,其中新增绿地面积0.6公顷。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912.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7%,绿地率2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94平方米。 全长60.5公里、总投资2.23亿元的延三公路顺利通车。全长21.1公里的安图至汪清公路延吉段,已累计完成投资2940万元。乡村公路建设总投资达2995万元,已完成19条,全长67.7公里。 2005年底,延吉市集中供热一期工程的运行,减掉88个烟囱,初步缓解了冬季大气污染问题。延吉市建有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25.6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平方16.05公里。完成监测数据2815个,其中环境要素监测数据2329个、服务性监测数据336个、信访监测数据40个、污染源监测数据110个。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保持上年水平,空气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延吉市工业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地面水溪洞断面质量达到国家四类标准,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较上年均有所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