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年财政对科技拨款2285万元;当年申请专利1377件,授权专利401件。全年共开展7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达7600人;举办4次科普展览,观众达4300人次。全区有2项科技建议向市人大、政协提案被采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个,文化馆3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7.47万册,全年群众文艺活动表演达573次,观众131.5万人(次);广播覆盖率达96.7%,电视覆盖率达95.9%,全区有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6100座,电视节目3套,光纤电视用户7.45万户。 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所;卫生机构拥有病床位2567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位3.7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442张;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15人,其中执业(助理执业)医师689人,注册护士810人。 全区现有体育馆2个,共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42次,参加人数5.56万人。积极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共获26枚金牌、15枚银牌。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户籍人口总户数254651户,全区户籍总人口681651人,其中:农业人口500085人,比上年减少5421人,非农业人口181566人,比上年增加7172人;在总人口中男性348566人,女性333085人。全年出生人口5924人,出生率为8.79‰;死亡人口4143人,死亡率为6.14‰;自然增长率为2.64‰。全区年末常住人口为54.2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为27.78万人,城镇化率为51.2%,。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22746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585元,增长14.2%。在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2903元,经营性收入4024元,财产性收入834元,转移性收入498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877元,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341元,增长14.0%,其中,工资性收入4442元,经营性收入3154元,财产性收入120元,转移性收入62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26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0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款达16029元,比上年增加2314元,增长16.9%。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56211人,覆盖率达86.5%;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34311人,覆盖率达68.7%,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为672人,支付金额225.35万元;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83496人,覆盖率达85.0%;年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支付人数86980人,实际支付金额达9462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57887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人数为589237人,参合率达到96%,实际支出额达15311万元,受益人次为689300。 全年全区共有18911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2729人,农村16182人,累计发放保障金额4263.7万元。全年农村五保供养人员为2642人,支出供养金额达927.5万元,比2011年增加254.7万元;全年医疗救助62381人次。年末全区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6个,年末床位1258张,收养各类人员646人;救助站1个,全年救助506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资源 城区建成区新增面积0.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展至18.21平方公里。全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5962万元。污水处理能力达4.22万立方米/日,全年污水处理量达1367.23万立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0公里,总长达到128.94公里,新增道路铺装面积1.1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216.47万平方米;供水管道总长达362公里,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863.0万立方米;供气管道总长达到287.2公里,全年天然气供气总量4419.8万立方米,用天然气人口达11.97万人。新增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893公顷,公园面积达893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7.4%,建成区绿地率为32.0%。年末有公交客运汽车69辆,出租车294辆。 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分别减少1.8%和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6.6%。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3分贝。 年平均降水量1145.7毫米,比上年增长38.5%,平均气温为16.5℃。 退耕荒山植树造林力度加大,森林工程建设成效显着,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48.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704公顷,实有森林面积11.8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758万立方米。 说明: 1.本公报中主要数据为重庆市统计局初步评估数,环保数据为上报数,正式数据以《2013南川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出生及死亡人口采用计生委统计口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