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19 济源市统计局

济源市统计局

2013年3月13日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并努力克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破难题、创优势,在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439.95亿元,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335.12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85.43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为4.4:76.2:19.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4%,拉动消费价格上涨1.08个百分点;烟酒及日用品类上涨6.9%;衣着类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7.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3.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0%;居住类上涨0.9%。

年末城镇从业人员234282人,比上年增长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965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60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1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80人,比上年上升5.8%。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47.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税收收入21.4亿元,增长10.9%,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4.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7.68亿元,增长19.5%;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6.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9.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0.7%。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1788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9500公顷,与上年增长0.2%,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2333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为63%;棉花种植面积139公顷,下降33.5%;油料种植面积1659公顷,增长1.7%;蔬菜种植面积8416公顷,比上年增长1.7%。

全年粮食产量221410吨,比上年增长2.8%;烤烟产量2832吨,增长4.3%;蔬菜产量335359吨,增长5.7%;棉花产量129吨,比上年下降33.5%;油料产量2889吨,增长2.5%。

全年规模化养殖场区956个,增长4.1%;有效灌溉面积2017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1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拖拉机21258台,增长1.8%;农用运输车31593辆,下降3.3%;化肥施用量(折纯)24409吨,增长2.9%;农村用电量18853.8万千瓦时,增长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增长15.2%。其中,轻工业增长15.6%,重工业增长15.2%,轻、重工业比例为10.5:89.5。产品销售率98.8%。

规模以上工业32个大类中,增加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0.7亿元,增长18.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5.4亿元,增长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3.4亿元,下降0.9%;炼焦业20.1亿元,增长11.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5.4亿元,增长16.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1亿元,增长1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7亿元,下降24.2%;金属制品业11.0亿元,增长10.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3亿元,增长14220.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130.8万吨,同比增长33.9%;发电量226.8亿千瓦时,增长18.4%;焦炭327.2万吨,增长15.0%;烧碱35.8万吨,增长0.3%;化肥(实物量)36.4万吨,增长3.0%;生铁331.9万吨,增长35.6%;粗钢337.0万吨,增长23.2%;钢材323.1万吨,增长14.4%;白银133.38吨,下降14.5%;电解锌25.4万吨,下降10.1%;电解铅100.7万吨,增长11.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1.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75.8亿元,增长10.7%,比上年回落17.5个百分点。分所有制看,公有制企业工业利润18.6亿元,增长62.8%,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利润57.2亿元,增长0.3%。分行业看,利润总额超亿元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48亿元,增长3.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2.3亿元,增长41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5亿元,下降3.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3亿元,下降34.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1亿元,增长2.6%;金属制品业5.0亿元,增长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6亿元,增长8.9%;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7亿元,增长7.5%;专用设备制造业2.6亿元,增长10.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9亿元,下降17.8%;通用设备制造业1.8亿元,增长9.5%;仪器仪表制造业1.1亿元,增长20.7%;食品制造业1.1亿元,下降1.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1亿元,下降58.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亿元,下降2.8%。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7.92亿元,增长1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3.1%,居全省第12位,比去年前移2位。其中,城乡项目投资254.11亿元,增长22.3%,房地产开发投资27.18亿元,增长31.4%。

分产业看,我市第一产业投资9.53亿元,同比增长77.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54.5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90.47亿元,同比增长30.1%,比去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7.7%,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81.29亿元,同比增长6.1%,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8.9%,同比降低4.7个百分点。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7.2亿元,同比增长31.4%,比去年同期高出11.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7%,比去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完成20亿元,同比增长22.9%;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6亿元,同比增长59.7%。

全市亿元以上项目达116个,同比增加28个,当年完成投资194.5亿元,同比增长59.4%,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9.1%,比上年同期提高15.7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3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1.6个百分点。包括富士康、沁北电厂三期、小浪底北岸灌区、河口村水库、伊利高温灭菌奶等67个项目在内的省市重点项目2012年共完成投资119.73亿元,占全市完成投资总数的42.6%,有力地支撑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

全市基础设施投资48.1亿元,同比增长33.2%,比2011年提高69.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市投资的17.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教育、电力生产业、卫生和社会投资均有大幅提高,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26%、121.9%、106.4%和32.9%,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展开,投资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