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3-13 重庆市綦江区统计局

七、对外贸易、旅游业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6年,实际引进县外资金9.3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全年进出口总额618万美元,其中出口60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与上年持平。

2006年,已有挂牌三星级旅游饭店1家,按二星级标淮改造的旅游饭店2家,按三星级标淮改造的旅游饭店1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度假村2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48家,国内旅行社1家,国际旅行门市部3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100人。全县共接待游客40.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4%,旅游收入6518万元,比上年增长20.1%。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强化收支管理,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2006年,实现辖区内财政总收入66222万元,比上年增长(同口径比较,下同)23.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6187万元,比上年增长27.6%,一般预算收入28664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工商税收20686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增值税6862万元,比上年增长16.6%,营业税4911万元,比上年增长23.3%;基金收入7532万元,比上年增长53.2%。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88911万元,比上年增长31.1%,一般预算财政支出80063万元,比上年增长28.8%。生产性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保和社会救济支出等也有不同的增长。

金融业发展平稳,存贷转向良好。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5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年末金额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在各项贷款中,工业贷款6.85亿元,比上年增长70.9%,农业贷款3.81亿元,比上年下降55.9%,商业贷款4.81亿元,比上年增长77.5%,私营个体贷款1.76亿元,比上年增长85.8%,固定资产贷款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个人消费贷款3.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5%。在各项贷款中,不良贷款3.66亿元,比去年增长0.4%。

保险体制不断完善,居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全县保险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年保费收入8113万元,比去年增长8.8%,全年共有13.1万户参加财产保险,城乡居民18.6万人投保各类人寿保险,全年处理各类赔损案件6286件,与上年基本持平,支付赔偿金额135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九、城镇建设管理

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创建“山水园林卫生城市”的目标,加强对市政设施、绿化建设、环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34.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6年在城区新安路灯476盏,新建城市道路105600平方米,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3324平方米新建人行道17935平方米。

加强了城市管理,提升了城市形象。治理排水管道4000余米,更换安装城区水篦子156套,疏通管道1000余米,清运淤泥1万多立方,清运垃圾40000吨。2006年,征收垃圾处理费90万元,污水处理费200万元。

2006年,全县城市绿地率已达到19.5%,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25%,人均公共绿地已达到8.08平方米;城市道路硬化率已达到100%,完好率已达到95%以上;城市路灯已达到1798盏,轮廓灯11580盏,霓虹灯9654米,亮灯率已达到95%以上;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已达到8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6年,以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巩固创建成果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县”战略,组织全县科技工作者,举办了科技三下乡、“农业产业化科技进村入户”、“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反邪教图片展等活动,在创建市级科普示范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培训、青少年科技教育、金桥工程项目实施、“反邪教”教育和科普进社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县营造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科普氛围。

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稳步推进,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2006年,全县中考联招上线2342人,比上年增加488人,增长26.3%,上线率21.2%,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高考上线2488人,比上年增加229人,增长10.1%,上线率75.7%,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2006年底,全县共有普通中学58所,当年招招生19777人,在校生52239人,毕业生13834人,中等职业学校11所,当年招生2474人,在校生5902人,毕业生3139人;小学417所,当年招生9726人,在校生73271人,毕业生14689人,幼儿园39所,在园儿童1444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9%,小学六年巩固率99.21%,毕业率99.87%;初中阶段入学率111.41%,巩固率97.93%,毕业率98.37%,高中阶段入学率72.4%;三残儿童入学率96.02%,脱盲巩固率99.9%。

十一、卫生、文体广电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医疗机构及药品市场明显规范和好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初步形成,卫生防疫,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全县卫生机构(不包含诊所,下同)40个,其中:医院15家,拥有病床2113张,卫生技术人员1878人,其中,执业医生779人,注册护士67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8人;初级卫生保健覆盖率100%。

文化事业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节”,并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举办了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迎春“移动之声”卡拉OK大家唱、“信合杯·画乡之夜”文化活动、迎春书画展。组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专场文艺活动,受众人数达13000多人;县图书馆全年共接待读者25000人次,图书流通23150册次,借阅杂志11300册;在全市率先全面启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全年共放映11500场次,观众达450000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不断提高,社会体育开展广泛,学校体育稳步发展。全国女子篮球乙级联赛决赛在綦江顺利举办。在市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得名次50余个,其中:获得金牌6枚、银牌3枚。圆满举办了“北岸领秀杯”春季长跑、全民健身周传统项目田径比赛、举办“迎春”“三八”、门协”等门球赛,老年人健步走启动仪式等20余次体育竞赛和活动。扎实抓好便民体育,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30.5万人参加群众体育活动,占总人口的31.7%。学校体育中,认真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争创市县“达标”和“传统项目学校”,全县138所学校开展了体质健康达标的测试活动,25所学校评为县传统项目学校。2所学校评市传统项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