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峨山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3-03-12 玉溪市峨山县统计局

全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项,其中:申报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4项。共组织实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9项,其中:省级5项,市级4项。加强科技成果管理,评审出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励项目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励2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峨山县气象局参与实施的“新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及推广应用”审定评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全县共申请专利17件,其中:发明2件,实用新型4件,外观设计11件;获授权专利2件,其中:发明1件、实用新型1件。发明专利拥有量2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12年按照“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总体要求,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稳步推进“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和“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品牌建设,把民族文化、花鼓文化、祖先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基础、创特色,推进彝文化品牌建设。全年县文工队下乡演出63场,县农村电影管理站组织放映农村免费电影853场,广场电影235场,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工作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年共播出峨山电视台新闻1237条,汉语新闻905条,彝语新闻468条,峨山人民广播电台新闻1373条。上传玉溪电视台播出新闻286条、玉溪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227条。上传云南省电视台新闻播出12条。《魅力山寨》节目连续开播,《彝山风情》、《法治峨山》、《一周要闻回顾》、《新闻直通车》等栏目质量进一步提高。本着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兼顾的原则,圆满完成全县4500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安装任务,完成了2435套“返盲村”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任务。广播覆盖率为97.3%,电视覆盖率达97.8%。有线电视用户25781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2232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4.9%。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数154个,馆藏档案卷89268卷和92068件,开放档案全宗数31个,开放档案案卷3052卷。

全县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攻坚克难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巩固和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和爱国卫生工作,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共有133个,其中县级直属医疗卫生机构6家、乡镇卫生院8个、村(居)卫生所75个、民营医院2家、个体诊所33户、厂矿与学校医疗室9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病床68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3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际参合118483人,比上年118371人增112人,参合率达97.39%。全年共减免补偿259326人次,总受益率达218.87%;共减免补偿资金4087.55万元,其中:住院平均每例补偿2010元,比上年1537元增473元,实际补偿比达62.0%,比上年的50.8%提高11.2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举行了2012年元旦登山比赛,成功协办了市第四届“疾控杯”职工篮球比赛,“三?八”节趣味体育比赛,火把节暨第五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玉溪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中我县取得了男子篮球第八;男子50米自游泳第七、女子100米蛙泳第六;羽毛球团体第八、女单第八、乒乓球女团第四、乒乓球男团第八以及代表团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围绕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战略目标,全力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做好已经创建成功的八个云南省生态乡镇的后期管理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塔甸镇和小街街道2个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已通过省环保厅公示,上报国家环保部待命名。采取“确立重点,分步推进”的措施,积极组织化念镇、岔河乡、富良棚乡和大龙潭乡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全面抓好小街街道、文明、年景村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共安置垃圾房和垃圾筒13个,购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3套;完成了一个中心集镇区、两个村庄排污管网修缮改造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净化池面积11.68亩;绿化街道面积366.5平方米。

强化污染减排、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提高环境监测能力,以“七彩云南?峨山保护行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全县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一年来,共出动监察人员1910多人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3起,接到环境信访案件31件,办结率达100%。

安全生产工作紧紧围绕“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实现指标控制”的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县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5人,比上年减少4人,下降21.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2人,比上年减少4人;工矿商贸企业(不含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人,与上年持平;煤矿死亡人数为1人,与上年持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为1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5万人。城镇化率为37.3%,比上年末提高2.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7‰。

据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县总户数为52603户,比上年增1429户,其中:农业户为32403户,减2524户。总人口为152109人,比上年减70人,其中农业人口112989人,占总人口的74.3%;女性人口75790人,占总人口的49.8%;少数民族人口104653人,占总人口的68.8%。年内全县出生人口1363人,死亡人口1317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年末全县在岗职工15816人,比上年末减491人,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6901人,增296人;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723人,减21人;其它单位在岗职工8192人,减766人。全年在岗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34872元,比上年增3234元,增长10.2%,其中:企业单位25956元,增3300元,增长14.6%;事业单位52437元,增2670元,增长5.4%;机关单位46636元,减325元,减少0.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3759元,比上年增2968元,增长14.3%,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6元,比上年增2910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013元,比上年增加924元,增长15.2%。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县城居民人均住宅面积47.9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33.97平方米。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2012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71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05个;全县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扶持创业人数903人,发放担保贷款6585万元。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着,全年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76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培训6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