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博罗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县经省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全县省级民营科技企业7家。全年获得专利授权量425件,2008年以来累计获得专利授权量1649件;全县获得各级科技计划立项项目58项,其中省、市和县级分别为9项、10项和39项。 全县17个镇全部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现了“镇镇皆强镇”的目标;县高级中学、华侨中学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督导验收,全县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达3间。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100%和97.8%。高考成绩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两年突破2000人大关,2012年达2128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成的文化馆、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县博物馆获省级达标;龙华镇旭日村获评“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公庄吉水围等六个村落获评“广东省古村落”;成功举办博罗县第八届运动会暨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承办全国跆拳道精英赛;全年电影放映3972场次,观众达158万人次。 全县有17个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1个,藏书7.06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166件,钱币2.8万枚;书店发行图书128万册;全县广播站22个,电视发射台1个。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8%,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 创建省卫生县城顺利通过验收。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14个,床位2885张,卫生技术人员389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04人,注册护士1503人,分别增加131人和234人。乡镇卫生院22间,其中,中心卫生院2间。全县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4张,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66人,拥有注册护士1.77人。 创建省体育强县顺利通过验收。全县有7个足球场,856个篮球场,68个田径场,6个游泳场。博罗业余体育学校学生参加2012年惠州市青少年体育锦标赛分别获得篮球男子甲组、乙组冠军、男女篮球团体冠军;获得田径甲组、乙组、丙组冠军及团体总冠军;获得游泳团体冠军。在市锦标赛中,跆拳道项目获得了男子、女子甲组项目和男子乙组项目第一名;游泳项目也取得了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十二、环境保护 全省生态景观林带示范县建设成效明显,建成生态景观林带112公里,全县森林面积187.97万亩,比2011年增加1.2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9.5%。启动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建成生态村93个。全年共关闭、停产、转型电镀企业39家;清理整治养殖场1200家、砖瓦窑厂88家;石湾、杨村、龙溪等7镇污水设置基本建成。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2%。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户籍人口84.3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2.7万人,女性人口为41.63万人。户籍总人口中农业人口为60.15万人,占71.3%,非农业人口为24.18万人,占28.7%。人口出生率为12.93‰,同比上升0.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3‰,同比上升0.1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3‰,同比上升0.51个千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12269元,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 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29.34万人,增长1.3倍;参加失业保险14.97万人,增长2%;参加医疗保险21.77万人,增长2.1%;参加工伤保险18.34万人,增长1.5%;参加生育保险21.77万人,增长2.1%。全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9.28亿元,增长14.5%。 民生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民生投入不断加强。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83亿元,增长19.2%。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五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支出24.69亿元,增长30.2%,占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8.9%,比重比2011年提高5.9个百分点。二是公共交通方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年新增9条公交线路,前后共投入62辆公交车,公交路线覆盖整个县城区域。城乡方面,增开了博罗到龙溪、泰美等镇的公交线路,实现城乡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三是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12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提高到385元/月,对比2011年,农村居民提高了172元/月,城镇居民提高了105元/月。四是社会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的社会服务中心目前已进入外墙装修阶段;县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五是公开抽签分配576套经济适用房,解决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新建平价商店10家,全县共有平价商店22家。 年末全县共有敬老院16间,社会福利院1间,光荣院1间,共收养628人。全年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1.88万人,城镇低保人数706人,农村低保人数13394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973万元,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应保尽保。 注:1、本公报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