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东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如东县统计局 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如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一年来,全县上下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港口引领、科技驱动、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5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43元,比上年增长11.7%。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1.9:52.4:35.7。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5.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九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一、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0.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农业产值3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牧业产值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4.3%;渔业产值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3.8%。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中,粮食90.80万吨,棉花1.73万吨,油料总产4.97万吨,生猪出栏85.46万头,羊出栏22.86万只,家禽出栏2516万羽,蚕茧产量3450吨,水产品总量26.99万吨。 农业开发项目成效显现。全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3个,滩涂垦区配套项目2个,农业产业化项目6个。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农业科技项目73项,其中市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55项,部级项目11项;获市厅级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项目5项次。新增认证“三品”43个,其中无公害产品40个,绿色食品3个。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项目2个、市级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项目5个。全县新建300亩以上高效规模农业园区12个,其中获市认定8个。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已达67.35%;家禽规模养殖占比已达97%以上。全县建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市级16家,县级27家。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5个,特色种养殖基地4个。新建机耕路88.53公里,机耕桥28座,防渗渠55.56公里,电灌站16座。通过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力推动和促进了项目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水利建设加大力度。投入70多万元实施东安新闸下游抛石沉排、小洋口闸钢丝绳更换等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海堤绿化480亩。科学调度涵闸,改善内河水质,共引淡排咸16潮次,排水1.32亿方。共疏浚农村河道406条段,整治沟塘1387条(个),完成土方702.96万方,并将疏浚整治的河道全部纳入长效管理。九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已完成总体形象进度的95%。新建支渠防渗衬砌115公里;新建节制闸179座,分水闸1146座,跨渠桥821座、进水涵洞2449座、渡槽9座;新建、拆建改造泵站31座,有力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实施双甸、河口、袁庄3个镇4个村小农水项目,拆建、改造电灌站16座,新建防渗渠道65公里,配套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建筑物3165座,项目实施后,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3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69万方。 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76.72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达727台,联合收割机1642台。当年新增大中拖及配套的秸秆还田机148台套,新增小型秸秆还田机600台、秸秆制粒机10台套、秸秆捡拾打捆机械22台,新增步行式插秧机422台、高速插秧机72台,全县插秧机保有量达3374台,机插秧面积达72万亩,机插率为88%。全年高效植保机853台、田园管理机48台、增氧机2925台、投饵机62台、曝气式增氧机11组、保鲜库13座、玉米收割机2台、油菜收割机9台、桑树剪枝机32台、粮食烘干机2座、紫菜采摘机24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8.2%。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健康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40.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44.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2%;风电行业实现产值7.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75%;机械行业实现产值236.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实现利税126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利润89亿元,比上年增长57.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323%,同比提高2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7.8%。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定报工业企业620家,其中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40家。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服装15449万件,比上年增长24.3%;食用植物油5.45万吨,比上年下降29.3%;饲料22.16万吨,比上年增长5.87%;纱7.66万吨,比上年增长1.64%;蚕丝801吨,比上年上升15.14%;化学农药原药38589吨,比上年增长7.%;合成氨1.38万吨,比上年下降44.7%。 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县全社会用电31.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工业用电24.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0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2%。 建筑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2.4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完成施工产值280亿元,同比增长36%。建筑企业共获授权专利项目8项;获县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6个工程被审定为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并成功组建了首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强县”。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50.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在投资完成额中,工业投入19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75个,项目完成额18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服务业投入增势强劲,全年投入56.78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当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8.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8%;商品房销售额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11年是我县交通建设史上实施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全年建设项目20个,建设里程248公里,完成总投资21.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8亿元,新开项目9亿元。投资总量比上年增长43.8%,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2倍。通洋高速作为我县历史上第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已正式开工。全年在建一级公路总里程近140公里,其中临海高等级公路全线74公里;225省道改建、中天大道东延全面建成通车。全县拥有班车、旅游客车183辆,7920座。开通了如东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交线路,初步实现了农公班线和城市公交的零距离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