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08 宜昌市统计局

2012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激情跨越,始终坚持“四个一流”工作要求,牢牢把握项目、企业、产业、园区发展关键,努力克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困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形势好于预期,增幅高于全省全国,主要指标占全省比重继续提高,在中部及长江沿岸同等城市中地位更加巩固。

一、综合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0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连续第九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2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13.08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690.61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12.2:60.3:27.5,一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517元,增长12.3%,较上一年增加8844元。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0.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1%。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8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0.2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0%,比上一年降低0.1个百分点。全年失业再就业人数41273人,职业技能培训40031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和规模不够大;少数企业运行十分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对薄弱;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社会保障水平与民生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等。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2.9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27.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8%;棉花种植面积21.3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4%;油料种植面积111.0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8%;蔬菜种植面积112.5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果园面积129.7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7%;茶叶面积48.2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4%。

全年粮食产量160.40万吨,增产4.05万吨。棉花产量3.48万吨,增产0.11万吨。油料产量22.79万吨,增产0.58万吨。蔬菜产量365.91万吨,增产25.94万吨。水果产量269.46万吨,增产38.75万吨。茶叶产量5.25万吨,增产0.69万吨。

全年肉类总产量58.87万吨,增长6.9%。出栏生猪602.51万头,增长4.9%;出栏肉牛5.26万头,增长4.4%;出栏肉羊138.53万头,增长2.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7.91万吨,增长6.8%。

全市自来水受益村达991个,增长1.5%。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7.48万千瓦,增长6.5%,较上一年提高0.1个百分点;农用拖拉机8.25万台,增长5.0%,较上一年降低1.5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8.78亿千瓦时,增长12.9%,较上一年降低4.3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41家,同比增加49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979.03亿元,同比增长29.7%。今年全市新增长阳、秭归2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累计达到6个;新增金香品雪、森源、今贝、清样、山山等5个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到1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8.90亿元,增长16.7%,增幅同比下降9.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280.84亿元,增长18.0%,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23.7%,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增长21.3%,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881.71亿元,增长16.4%,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实现增加值87.65亿元,增长7.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41.22亿元,增长35.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76.80亿元,增长18.5%,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22.11亿元,增长15.9%。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10家,比上年增加147家。

从主要产业看,化工行业实现产值1211.53亿元,同比增长26.6%;装备制造业产值779.52亿元,同比增长4.3%;食品行业产值747.25亿元,同比增长25.7%;电力行业产值283.9亿元,同比增长17.5%,医药行业产值108.25亿元,同比增长21.0%,新材料产值328.08亿元,同比增长17.4%。

规模工业实现产销率97.2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其中:人造板108.81万立方米,增长128.5%;陶质砖8864.87万平方米,增长67.7%;软饮料118.78万吨,增长57.0%;原煤产量375.11万吨,增长55.4%;饲料81.18万吨,增长55.0%;除草剂原药13.18万吨,增长52.4%;钢琴3.85万台,增长49.6%。化学纤维0.42万吨,减产51.0%;多晶硅161.73万千克,减产41.3%;柴油机60台,减产40.6%;发光二极管(LED)47.24亿只,减产28.5%;钢材358.37万吨,减产26.7%。

全年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15.40亿元,增长23.5%;利税454.11亿元,增长28.7%;利润292.48亿元,增长20.4%。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26.10亿元,增长8.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0.9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较上一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089.52亿元,增长31.6%;农村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298.43亿元,增长54.6%;房地产开发投资176.59亿元,增长29.9%;农村私人建房投资56.45亿元,增长71.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2.55亿元,增长53.1%,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795.25亿元,增长22.4%,较上年降低4.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9%;第三产业投资713.17亿元,增长52.9%,较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

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88.98亿元,增长59.1%;其中,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教育投资分别增长49.7%、23.4%、36.6%。

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450.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商品住宅1043.14万平方米,增长17.8%。房屋竣工面积208.93万平方米,增长2.3%;其中商品住宅159.25万平方米,增长0.3%。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含现房和期房)328.5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280.8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61.01亿元,其中商品住宅113.86亿元。商品房空置面积58.2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9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29.34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84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分城乡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635.97亿元,增长16.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3.13亿元,增长13.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35.22亿元,增长16.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3.88亿元,增长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