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8亿元,增长16.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5.4亿元,增长1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4亿元,增长7.7%。 七、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12.35亿美元,增长8.9%。其中,进口额9.90亿美元,增长16.1%;出口额2.45亿美元,下降12.9%。 全年出口煤炭34万美元,增长50.6%;出口钢材5515万美元,增长30.2%;出口机电产品18400万美元,下降18.5%;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2413万美元,下降25.6%;出口电器及电子产品15504万美元,下降21.9%;出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产品11213万美元,下降26.1%。 全年进口铁矿砂38409万美元,增长48.9%;进口机电产品57704万美元,增长0.5%;进口集成电路6842万美元,下降53.9%;进口机械设备27161万美元,增长9.3%;进口电子技术产品8694万美元,下降52.0%;进口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32965万美元,增长91.4%。 全年全市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5775.2万美元,增长18.2%。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875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8.5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1.6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4.1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2.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9.4%,其中私人汽车19.7万辆,增长12.9%。本年新注册汽车4.0万辆,增长20.6%。年末轿车保有量13.4万辆,增长22.8%,其中私人轿车12.0万辆,增长25.7%。 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8亿元,增长8.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亿元,增长5.2%;电信业务总量16.6亿元,增长8.5%。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4.2万户,年末达到171.8万户。全市宽带接入用户31.8万户,增长26.7%。 年末全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3处,其中有1个国家级5A级景区,5个国家级4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7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共有星级饭店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1家、三星级10家、二星级6家。全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9.6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686.9万人次,分别增长41.5%和44.6%;旅游外汇收入4564.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49.9亿元,旅游总收入152.8亿元,分别增长69.3%、68.2%和68.2%。 九、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29.6亿元,比年初增加228.4亿元,增长15.2%。各项贷款余额776.9亿元,比年初增加141.5亿元,增长22.3%。 年末全市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95.3亿元,比年初增加38.0亿元,增长24.1%;人民币存款余额336.3亿元,比年初增加54.3亿元,比年初增长19.3%。 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3家,从业人员61人。累计资金开户数75990户,银证转入资金19.6亿元,下降16.8%,新增资产总额1.5亿元,增长43.4%。全年营业收入3661.1万元,下降36.2%,利润总额1845.1万元,下降71.9%。 全年全市保费收入30.7亿元,增长3.1%。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0.8亿元,下降2.3%;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9.9亿元,增长16.5%。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89%。 全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2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9项、市级289项)。在国家级项目中,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项;在省级项目中,列入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科技重大专项1项,火炬计划4项,星火计划10项,农业攻关4项,社会发展3项,成果推广7项,工业攻关3项,软科学及基础平台建设6项。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127件,增长11.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14件,增长2.5%。全年新登记科技成果29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2012年末累计高新技术企业11家。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博物馆1个。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新创作首演剧目2个;演出场次1749场,演出收入570万元;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书31万册。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129个,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8.3千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每千人拥有病床4.1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6人。全市6县(市、区)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8%。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县乡级100%,村级98.6%)。全年各县(市、区)的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均达到了96.8%以上。碘盐覆盖率达到99.7%,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5%,各种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乡镇卫生监督站覆盖率达到83.3%。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体育场馆4392个,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320174人。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77枚、62枚和64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全市销售中国体育彩票5787万元,比上年增长12.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12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29.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9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9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50‰;死亡人口1.36万人,死亡率为5.92‰;自然增长率为2.5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1.12(以女性人口为100)。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5元,比上年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473元,增长2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37元,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44元,增长14.3%。城镇占人口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812元,增长13.3%;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4317元,增长14.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24.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3.0%。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5.8万人,增加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57.7万人,增加2.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6.9万人,增加5.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4.6万人,增加22.4万人,其中农民工24.9万人,增加13.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7.4万人,增加8.1万人。全市共有153.2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