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制约,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我省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初步核算,我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3.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456.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5121.4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51.9%和4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711元,比上年增长9.9%。从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0%,金融业增长20.7%,房地产业增长9.1%。 市场物价涨幅平稳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2%,低于年初调控目标(3.5%左右)。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2.9%。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六升二降”:食品上涨5.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5.4%)、居住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5%、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价格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0.5%。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2%,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上年持平。 就业形势持续好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3万人,下岗职工失业再就业人员59.0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2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5%,比调控目标低0.45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我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13.7亿元,总量比上年增加4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林业增加值62.3亿元,增长6.7%;牧业增加值506.5亿元,增长7.9%;渔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5:3.5:24.8:1.3:1.9变化为69.9:2.9:24.0:1.4:1.8。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5761.5万吨,比上年增长3.4%,继续巩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地位。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两增两减”:水稻产量2171.2万吨,增长5.3%;玉米2887.9万吨,增长7.9%;小麦70.0万吨,下降32.5%;大豆463.4万吨,下降14.4%。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下降。全年蔬菜产量876.4万吨,增长11.0%;瓜果类211.8万吨,下降6.1%;甜菜273.1万吨,下降0.7%;油料22.5万吨,下降3.4%;烤烟8.8万吨,增长12.8%;亚麻1.0万吨,下降12.1%。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猪牛羊肉产量180.2万吨,比上年增长7.2%;禽肉产量33.7万吨,增长9.0%;鲜牛奶产量559.9万吨,增长3.1%;鲜蛋产量108.2万吨,增长2.6%。全年猪、羊和家禽存栏数分别为1381.6万头、898.3万只和1.5亿只。 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640个,比上年增加39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6720万亩,增长4.7%;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4.7万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产量1040万吨,增长14.3%;实现产值650亿元,增长49.4%;实现利税63.1亿元,增长47.1%。 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壮大。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35.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6.7%。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按人均2800元及以下标准划定)336.5万人。 新农村建设态势强劲。全年建成五星级村50个,四星级村200个。新建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60个,7.1万农民入镇、15.9万农民进城,新建和改造423个中心村。改造泥草房26万户;新建通村公路4000公里;解决155万农民饮水安全;新建大中型农村能源项目55处;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7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达到1350元,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860元和57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35%,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同比提高60元。农垦系统到农村开展“三代”作业面积5076万亩,向农村推广新技术和高产栽培模式929项,覆盖面达到5000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3%,贡献率为4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下同)实现增加值475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227.2亿元,增长10.3%;集体企业增加值100.0亿元,增长13.0%。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961.5亿元,增长14.2%;重工业增加值3798.4亿元,增长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3703.2亿元,增长10.2%;小型企业增加值952.0亿元,增长13.7%。 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收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497.0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利润1201.0亿元,下降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72.9,下降8.6点。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76.0亿元,增长8.8%,其中利润362.0亿元,增长6.6%;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3.3,提高16.4点。 四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04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9.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3%。其中,食品工业增长22.2%;石化工业增长9.3%;装备工业增长9.6%;能源工业增长6.6%。 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721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6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9.6%。 工业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种工业产品中,全年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40种,占55.1%,其中有67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在重点考核的27种工业产品中,增幅较大的产品有:工业锅炉增长1.1倍,大米增长47.4%,成品糖增长30.6%,生铁增长14.9%。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673.0万吨标准煤,增长1.7%。其中,天然原油4001.5万吨,与上年持平;原煤8683.4万吨,增长1.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