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下城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杭州市下城区统计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 2011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围绕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城区发展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建设精品化的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围绕“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推进“南精北快”发展总战略,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44.75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16亿元,同比下降1.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2.59亿元,同比增长11.28%,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42%。 财政收支。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3.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1.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9%和11.25%,两项收入总量均列全省各县(市、区)第6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深化“一控制、两提高、三倾斜”财政投入机制,地方财政支出20.45亿元,同比增长6.25%。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5.80亿元,销售产值94.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1%和7.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9.39亿元,同比增长9.07%;销售产值77.95亿元,同比增长5.15%;产销率达98.19%;出口交货值9.73亿元,同比下降5.36%;新产品产值23.16亿元,同比下降15.21%;利润总额10.13亿元,同比增长17.17%;实现工业增加值26.86亿元,同比增长5.47%;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11.26%。 建筑业。2011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达145.02亿元,竣工产值60.74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0.0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88.61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5.30亿元,同比下降7.62%。 三、服务业 坚持服务业提升为主攻方向,2011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92.59亿元,同比增长11.28%。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商贸、金融、文创三大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162.24亿元和87.1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已达22.03%、29.78%和16.0%。 全年实现商贸销售额3832.06亿元,同比增长22.30%,其中限额以上商贸销售额3381.49亿元,同比增长19.86%。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8.14亿元,同比增长18.6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7.70亿元,同比增长21.58%。从行业大类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790.63亿元,实现零售额50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8%和18.3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41.43亿元,实现零售额32.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5%和21.88%。 专业市场继续平稳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4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27个,工业品市场16个,生产资料市场8个,生活要素市场1个,服务市场2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92.30亿元,同比下降0.78%(区属口径)。辖区内拥有亿元市场13个,成交额达724.25亿元,同比增长13.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新一轮“十二大工程”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有序进行,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43亿元,同比增长10.1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3.08亿元,同比增长17.44%。 五、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开放合作继续深化,2011年全区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4.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08%;其中自营出口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2.79%。 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外资企业23家,合同利用外资5.85亿美元,同比增长22.77%;实际到位外资3.69亿美元,同比增长46.09%。引进内资企业2026家,到位资金170.13亿元,同比下降0.69%;其中引进服务业企业2024家,到位资金170.10亿元,同比下降0.59%。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提升,全年引进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大项目175家,到位资金138.53亿元,占总引进企业到位资金的81.42%;引进合同资金2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大项目资金5.74亿美元,占总合同资金的98.14%。 六、教育和科技 教育。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打造高位高尚教育、争创教育现代化强区”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学术之区建设。全区现有各类教育机构69个,其中中学13所,小学17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37所,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人数47282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076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292人。 科技。以“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为重点,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创新型城区建设,区科创中心通过国家级孵化器复核,在孵企业111家;新培育3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培育62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81家,省级软件企业达43家。全区申请专利达3304件,专利授权量9831件,分别同比增长31.53%和31.29%。 七、文体和卫生 文体。深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12345”工程,22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被市体育局评为星级团队,全区人均体育占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创新的公共体育服务长效机制在全市得到推广。新建6个“一证通”服务点、10个企业图书流通点;近40项文化活动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4项。 卫生。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先后获评浙江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杭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成功创建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城区拓展区,三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区年末共有卫生机构数170个,拥有床位数955个,卫生技术人员1525人。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民生保障 人口。201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036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3655人。2011年全区人口出生率10.25‰,死亡率4.62‰,自然增长率5.63‰。 人民生活。据杭州市统计局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065元,同比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2642元,同比增长12.0%。 社会保障。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率先建成并启用1060套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竣工、交付经济适用房10332套。职工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参保净增22680人、27695人、21533人。全面落实保障性救助,累计发放低保(残保)金1.82万人(次)共933.78万元,农转非生活补贴3.08万人次591.0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