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南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全县上下紧扣“发展、稳定、管理”三大核心任务,坚持聚焦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强化融合联动,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向上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2013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3.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153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1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34.1亿元,增长12.9%,其中工业增加值30.2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1.3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34.1:24.2:41.7调整为32:27.1:40.9。 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经评估验收,全县承担的省为民办实事29项指标和市为民办实事13项指标均已全面完成。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39元和98元,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标准100%拨付、发放到位;城镇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免除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均达100%。 二、农业 农业保持稳定。2012年,全县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2亿元,增长5%。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实现产值32.8亿元、0.3亿元、17.8亿元、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9%、8.4%、7.8%。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6.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全年家禽出栏量579.8万羽,增长26.6%;生猪出栏量66.82万头,增长5.4%,水产品8.3万吨,增长14.8%。 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11亩,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86万亩。新增省、市级品牌农产品分别4只和12只。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累计160家),其中新增省级合作社4家、市级合作社8家,新培育销售超千万元合作社7家。 农业“两区”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68个,已建成或基本建成44个,其中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认定,22个园区通过市级认定。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41万亩,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8.77万亩,其中通过省级认定1.32万亩,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 农民培训取得实效,全年全县完成各类农民培训3.8万人次,培训后转移就业1.38万人次,就业率达到75.5%,优秀农民进高校(农科院)培训106人次。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5.85万人次,营业收入28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1%和2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0.5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9家,比上年增加4家。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15.3%。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面条、白酒等食品行业快速增长。 产品产销较为衔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70.3亿元,增长18.5%;产品销售率为99.7%。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8亿元,比上年上涨10.1%。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1亿元,增长34.53%;实现利润总额0.25亿元,增长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01万平方米,下降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1.5万平方米,增长4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67亿元,增长35.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63亿元,增长47.68%;房地产开发投资7.04亿元,增长4.11%。 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48亿元。年内商品房竣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增长1.98%。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13.98万平方米,增长69.2%;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3.65万平方米,下降8.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继续走旺。全年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8.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5.7%。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2亿元,增长15.2%。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9.57亿元,增长37.5%;零售业零售额30.52亿元,增长9.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2亿元,增长13%。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效。全县累计新签约项目13个,合同引资达11.6亿元,引进县域外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14亿元,完成市下达全年目标任务5亿元的110%。其中,全县引进境内省外资金形成固定资产4亿元,完成目标任务3.5亿元的114%,外资完成市定目标任务。全县招商引资总量目标和结构性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六、交通、邮电、旅游业 交通邮电事业兴旺发达。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年末,全县公路线路总里程308公里;汽车客运站4个;营运客车217辆,营运货车1021辆。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7.1亿吨公里,增长8.1%;旅客运输周转量3.5亿人公里,增长7.2%。 邮电通讯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0.8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3亿元,增长3.1%;电信业务总量0.54万元,增长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96万户,增长0.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68万户,增长3.2%。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4042户,增长8%。 旅游开发开始起步。厂窖惨案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以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为特点的旅游业正在形成。德昌公园改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环境美化、景点提质。成功举办两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全县国内旅游21.6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9亿元。其中旅港澳台5000多人次,过县旅游者19万多人次。全年出境人数2000多人次。 七、财政、金融、证券 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增长20.5%。全年财政支出20.3亿元,增长8%。其中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41.51%、15.02%、3.42%、42.57%、16.09%、88.07%。 金融运行总体健康平稳。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8.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8亿元,增长19.2%。各项贷款余额39.8亿元,增长22.9%。 保险业健康发展。2012年共完成保费收入4.4亿元,增长18%。其中人寿保险收入3.01亿元,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0.12亿元,财产保险收入0.95亿元。赔付额0.32亿元,增长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