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推动昌平转型发展,全区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39.5%;第二产业增加值238.2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57.4亿元,增长1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293元,比上年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5:47.7:50.8变化为1.8:47.2:51。 财政:全区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增值税完成5.1亿元,比上年下降1.9%;营业税完成1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企业所得税完成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三大主体税种累计完成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拉动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5.4亿元,增长14.6%。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17.6%、6.3%、16%、24.6%和7.9%。 全年共完成区域税收1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地税完成91.2亿元,增长17.1%。 就业: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7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5%;成功推荐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就业3825人和1485人。依托以“一花三果”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了绿色就业工作,绿色就业经验得到多位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肯定,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全年新增绿色就业岗位1487个,安置城乡劳动力1471人。落实“全民创业”理念,成功创建了北京市唯一一个“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区)”,受到国务院表彰;在辖区15个村启动了LED屏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试点,开通了昌平生源毕业生就业服务“直通车”,有效夯实了就业服务基础平台,2012年全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4%。开展职业指导25667人次,共培训本区城乡劳动力5934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648人;扶持创业499人,带动就业1084人。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2万人,增长5.3%;其中常住外来人口95.7万人,增长6.8%,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2.3%,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增长2.2%;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35.3%,比重比上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50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71元,比上年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7.4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23平方米。 社会保障:年内以五项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达到182.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6%;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收支规模达到71.05亿元,比上年增加15.39亿元,增长27.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2.86万人,农村居民参保覆盖率达到98%,累计收缴5.59亿元,共有1.69万人享受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全年共办理养老保险参保企业职工退休核准3711人,认定工伤1094人,开展劳动能力鉴定487人。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440件;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4819件。 三、水资源与环境 水资源:全年水资源总量2.61亿立方米。全区总用水量20919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2%。其中,农业用水5197.66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8%;工业用水2998.15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居民生活用水5699.05万立方米,增长2.6%。 全区万元GDP水耗为41.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 环境:全区污水处理量达到484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48%,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分别为96.7、40.3微克/立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0.2%和18.2%;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28.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6%。 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绿地面积(范围为建成区,不含山区林地)5491.8公顷,比上年增长2.6%;绿地率达到39.5%。林木绿化率达到64.1%,森林覆盖率为42.6%。京津风沙源治理、温榆河水系治理持续推进,未来科技城滨水森林公园开始施工,东小口森林公园二期、半截塔郊野公园按期开园,收缴代征绿地110公顷。累计创建市级环境优美镇10个、生态村193个。节能减排完成年度任务,启动了以PM2.5为重点的新一轮大气污染治理。 四、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年末全区公路里程189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9.7公里。截止2012年底,城市道路里程291.3公里。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4864.8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生产运营用水967.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1%;居民家庭用水1938.1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8%。 昌平地区全年用电量达到50.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97亿千瓦时,增长15.1%;第二产业用电17.09亿千瓦时,增长0.9%;第三产业用电19.74亿千瓦时,增长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2.02亿千瓦时,增长9.2%。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1.67万吨,比上年增长15.6%;天然气供应总量1.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6%。年末共有液化石油气居民家庭用户6.7万户,比上年下降2%;天然气居民家庭用户36.45万户,增长15.6%。全区燃气管线达到581.8公里,比上年增长1.5%。 全区集中供热面积3639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97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截止2012年底,全区共有客运(区属企业)从业人员1235人,运营客车462辆,客运线路41条,运营长度1285公里,客运量达11936.97万人次;货运从业人员11784人,货运业户5449户,运力15755辆,货物运输总吨位达97067吨,货运量4180万吨,货运周转量129575万吨公里。境内有轨道交通站点14个,运营里程42公里。 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城市化工程进展顺利;东小口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基本完成,3个新设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南口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稳步启动。着力抓好农转居工作,安置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如期完成,实施了2.8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重点沟域规划建设和对口支山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大幅提升了昌平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品牌影响。着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轨道交通昌平线二期项目正式启动,53条道路实现开复工,集中推进了回南北路、回昌东路等13条重点道路系统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设,东小口、回龙观网络化管理分中心建成启用。社区规范化、村庄社区化持续深入,新建成31个老旧小区综治维稳分中心、124个农村社区服务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