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里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 市容环境卫生 市、区政府投资4500余万元,购置压缩车14台、5吨钩臂车5台、8吨钩臂车12台、钩臂箱38个、移动式垃圾站4套、大型干扫车6台、中型干扫车6台、洗扫车6台、洗路车6台、电动保洁车90台、吸粪车3台、手推车70台,叉车箱70个、多功能斗6个,小型钩臂车垃圾车20台、钩臂式垃圾箱100个、主干街路、公园、小区内增设移动式垃圾收集桶7300个。拆除、整改户外牌匾广告8019块,其中,不合格额匾1131块、刀匾593块、墙体广告4962块、高空广告122块、杆体广告1207块、桥体广告4块。 市政道路 对安康街、安吉街、安平街等201条道路进行集中维修,6月5日在全市率先竣工,维修面积15.7万平方米,投资1750余万元。大中修工农大街、安阳路2条道路,总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2400万元(区投1200万元)。结构性升级改造工程柳树街、朝阳胡同、顾乡南头道街、河松街、工厂街、利民街、经纬三道街、龙化路8条道路,总面积为6万平方米,投资3000余万元(区投1200万元)。同时,完成道路结构性升级改造配套棚改道路工程区建南北路、天合街两条道路,总面积1.05万平方米,投资518万元(市投)。区建挖复工程透笼街,裸土铺装康安桥下等5条道路,总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710.46万元(区投)。 园林绿化 全年植树14万株,市、区政府总投资1297.92万元,建设绿彩化项目16个,新增绿地面积96.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2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54.7%,绿地率54.4%。 环境综合整治 整治建设庭院671个,其中,整体改造庭院100个、大面积维修庭院135个、局部维修庭院394个、整体改造广场16个、局部维修广场26个。粉刷水洗的楼体1571栋。友谊路、兆麟街等18条街路两侧进行灯饰亮化,四化大墙、公路大桥等36个节点灯饰景观小品亮化,对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群力新区及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等重要区域、节点的77处冰雪景观进行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 数字城管 全年受理案件234,670件,处置紧急突发案件1,968起,立案率100%,结案率99.86%。完成“的士城管”信息系统接入工程,设立专网专线及时受理反馈“的士城管”信息员上报信息。完成公安“天眼工程”并网和系统设备接入工作,一次性完成网络对接,实现了互联互通。组织专业公司对全区200多个监控点位的摄像头进行了全面维护,视频图像更加稳定清晰。 环境保护 全年环保投资指数1.7%,工业废水排放量39.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0.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化学需氧量削减量1332吨,烟尘削减量49.9吨,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 九、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457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户,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0%。全年申请专利1389项,授权专利681项,分别同比增长175.6%和113.5%。扶持爱建办事处和爱建商会联合创建道里区第一个区级“高新技术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并成功地组织了一次科技论坛讲座。 教育事业 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普通高中12所、普通初中24所、普通小学70所、幼儿园7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全年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比例为10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97.99%。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分别是3所职业高中,6所成人中等专业和1所中等技术学校(即剑桥职业技术学校)。 文化事业 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市级图书馆分馆11个,综合文化站23个。图书馆全年订阅报纸30份、杂志160种、书刊300册,年接待读者12000人次。全年累计大型演出共计80余场次,小型多样的社区文体活动1000余场次,演职人员近万余人次,观众近10万余人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长2分18秒,以“社区广场文化,打造城市的面貌”为题,报道了道里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情况。 体育事业 冰雕技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安装健身路径21套、体育示范社区器材6套、新农村示范点3套、体育特色园区5套。拥有基层文化队伍120支,文体骨干2万余人。全年共举办重大文艺演出80余场次、群众体育活动(赛事)16大项,各种展览80余场次,全区文体活动达1000场次(含晨晚练),受益观众约300余万人次。 打造市民15分钟健身圈工程,全区现有健身路径、体育场馆、示范社区等体育资源289处2000余件;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系统中注册的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800余人。 我区参加全国比赛获得铜牌1枚;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奖牌26枚,其中金牌12枚、银牌6枚、铜牌8枚;参加市级比赛获得奖牌111枚,其中金牌33枚、银牌27枚、铜牌51枚。 卫生事业 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农村卫生室)262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医院39个、卫生院5个、门诊部(所)(含个体诊所)170个。社区卫生服务人中覆盖率100%。 社区建设 建成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以上达标社区85个;建成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13个,已达标社区98处,占社区总数90.7%。我区投入亿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千米以上中心社区建设5处,分别是兆麟街道省报社社区、爱建街道爱建社区、新华街道乡政社区、康安街道海富康城社区和工农街道新城社区。其中,兆麟街道省报社社区公益服务设施达到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将社区“两委”成员和政府招聘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五百”工程实践活动,即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区域、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来,我区推出了养老、家政、社会救助等16大类、170余项惠民服务项目,社区专职工作者共走访群众16万余户,为群众提供各类有效信息4500余条,解决问题2800余件,基本实现了“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社区,重点问题不出街道”的目标。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 年末户籍总人口71.48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65万人;男性34.72万人,增加0.09万人;女性36.76万人,增加0.38万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6.66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29万人,出生率为3.81‰,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97%;死亡人口0.30万人,死亡率为3.90‰。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