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丹徒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招商引资克难奋进。全区共新批外资项目29个,其中增资项目8个,完成合同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同比下降21.1%;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同比下降9%。 六、交通运输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全年全区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继续加大以县、乡、村公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年内完成了世业内环北路、上世线、辛黄公路、黄高线黄墟集镇段等4条县道建设。年内实施危桥改造6座,顺利完成两铁丹徒段的后续“三改”工作,确保了京沪高铁丹徒段的顺利通车.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59.73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377.82公里。 运输生产跃上新平台。运力结构和技术装备水平显着改善。全区营运机动车达到2865辆,其中营运客车382辆,营运货车2483辆,中高级客车比重达到16%,重型货车、集装箱车和厢式货车占营运货车比重达到37%。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快速增长。完成公路客运量1200万人次、货运量190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8%。水路货运量191万吨,增长10%。港口吞吐量达到441万吨,增长9%。 七、财政 财政收支保持平稳运行。全区财政总收入46.42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1亿元,比上年增长34.4%。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总支出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7.0%,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普惠于民,以人为本,竭尽所能保民生。一是“三农”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累计发放各种涉农补贴资金2318.88万元。二是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社会保障投入9957万元,其中发放低保金1093万元。三是各项社会事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 全年安排教育经费支出33290万元,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标准,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深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全年安排10150万元,比上年增加1780万,超过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安排1300万元,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安排1526万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安排6260万元用于节能环保,支持生态区建设。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全区科技投入4030万元,较上年增长18.5%,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5.97%,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区本级财政一般性支出增幅近4个百分点。 创新产出成效突出。新立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无偿资助3733万元,连续四年承担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2亿元,同比增长65%;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7%,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全区申请专利1353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3%;发明专利申请197件,专利授权950件。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幼儿园16所,在园生5721人,幼儿入园率95.3%;中小学32所,在校生27016人,九年义务制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6%以上。今年高考本二以上达线人数比2010年增加5人,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比上一年也有所提升,对口单招,本科上线28人,专科上线153人,达线率为91.5%。三山中心幼儿园、驸马山庄幼儿园分别通过省、市优质幼儿园的评估验收。省港中通过了省四星级高中复审,丹徒高级中学接受了三星级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市级督导评估。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惠民工程扎实推进。顺利跨入全省体育强区行列。成功举办区第六届运动会和首届《丹徒田歌》大奖赛。冷遹纪念馆建成开馆。作品《超越自我》荣获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童谣《小溪流》入选中央文明办优秀童谣网上展播。 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南乡田歌、上党挑花、董永的传说和双推车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还有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征集黄墟殷氏家谱一部,摄制了《南乡服饰》和《上党挑花》两个专题电视节目,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全区干群的精神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提升。区体育活动中心各场馆正式对外全面开放,区图书馆免费开放,丰富了市民业余文体生活。积极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免费送电影1272余场,观众34万余人次。今年全区电影放映收入27.6万元,发行收入2.7万元,三产收入36万元。图书馆共为基层群众免费发放农业科技图书3000多册。31家单体网吧全部加入连锁网吧企业。引进省凤凰传媒有限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建设新华书店丹徒新城店,已正式对外营业。 为民办实事工程进展顺利。督促宜和公司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措施,全力实施了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截止目前,新增有线电视用户4000户,总用户数已达7万余户。完成丹徒新城及集镇区域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和全区有线电视骨干网络的规划设计,整转数字电视用户1万4千余户,发展互联网宽带用户700户。 群文活动形式多样。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主办的综合性文艺演出、专业团体文艺演出、群众性文艺演出和各种体育活动近百余场次,现场观众达6万余人次。“文化惠民乡村行”文艺巡演足迹遍及全区所有的镇(园区)。 卫生资源不断加强。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989人,医院床位数673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医生数分别达到0.198张和0.147人。2011年,全区医疗单位完成门急诊75.9万人次,同比上升19.7%;住院病人11757人次,同比上升8%;实际占用床日共计117507床日,同比上升5.9%;业务总收入1.6亿元,同比上升27.1%。 农民健康更有保障。2011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由2010年的250提高到300元,全区参合人数为2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参合率为99.8%,贫困人口参合率100%。全年资金筹集总额6021.54万元。 妇幼保健指标全面达标。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1.07‰,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4.01‰,均达到科学发展评价规定要求。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加快推进。投资300多万元完成新城排水系统普查150多公里,整改10公里;全年新建污水管网45公里,5个污水处理厂基本正常运行;区域供水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丹徒新城拆迁总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5个“城中村”拆迁基本完成。 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全年实现小城镇新开工量30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积极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创成谷阳东湖村、世业兴隆村、东大坝村三个省级试点村,高桥镇扬村、荣炳曲阳村、上党盘荣村等六个市级试点村以及高桥四方桥、世业先锋村二个康居示范村,完成创建总投入近1000万元。 |